中国的财政体制正在向公共财政转变,而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支持环保。
为什么这么讲?从公共财政的特征来看,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它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一个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具有非赢利性和非竞争性,这是其区别于个人或集团性消费的地方。由于它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所以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加以满足,也不能依托个人意愿、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公共财政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体现和实现整体公众利益。也就是说,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调节的地方,财政一般不得介入,以免妨碍公平竞争,浪费国家财力;只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到或调节不好而影响社会整体利益的地方,财政才有介入的必要。
环保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体现全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需要。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中,这是不论穷人富人,同代下代都希冀如此的。如果一边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边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变得污浊不堪,甚至成为致人死命的重要因素,那肯定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就必须加大治理的力度,力求还原一个青山绿水。现在,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边缘。
另一方面,财政支持环保也符合国际化的大趋势。经济比较发达、财力比较雄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基本的发展趋势或者财政结构变化的重大趋势,就是社会性支出、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国家占50%到60%,甚至超过70%。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绝对量的扩大,而是包含发展观的深刻转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财力还比不上发达国家,要办的事,要用的钱比它们也多,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近年来也大幅增长,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3.1万多亿元,比2005年增长19.9%,今年上半年税收又接近2.5万亿元,增幅达到29%。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政府加大环保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十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就有一个较大增长,环境保护投入8400亿元,占GDP的1.3%左右。尽管如此,比起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速度来,目前治理投资总量依然不足,投资效果依然不佳,政府财政必须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力度。
除财政投入外,公共财政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支持环保。从公共财政的政策手段来看,预算、国债、政府基金和专项基金、转移支付、市政债券、政府绿色采购等都可以发挥作用。以政府绿色采购为例,其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比如,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政府绿色采购还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另外,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也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
总之,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建立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提供了条件。西方国家有一句口号,叫做“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环境”,政府管环境主要就是通过公共财政来干预的。从这来看,我们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持注定是要落空的。可以说,在当前环境的治理中,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环保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