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首次发布《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对我国不同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解读,并就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改革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区域金融稳定面临的潜在风险等提出政策建议。
⊙本报记者 邹靓
《报告》指出,2006年,信贷结构失衡从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蔓延至大部分区域经济体。长期化集中化贷款导致银行系统风险潜伏,引发了央行上海总部的关注。
2006年,除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普遍在17%以上,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006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达到47.91%、44.54%、54.55%和43.78%,当年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达77.38%、61.49%、74.87%和67.17%。
央行上海总部在《报告》中表示,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占比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加上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重点行业集中,使得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结构发生偏差,极易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影响金融系统资金的运作效率。”
数据显示,从投放区域来看,新增贷款仍然集中在各省市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县域经济融资相对困难。从行业结构来看,2006年贷款发放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力、建筑、交通和房地产业;从客户结构来看,授信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贷款余额以及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继续上升,大客户信贷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2006年末,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28%,增幅比2005年同期高6.15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4.55%;重庆、陕西、广西、甘肃、青海中长期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达85.8%、84.3%、82.39%、77.08%、74.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贷款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已成为各地区银行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除了调整银行业贷款结构之外,各地区需鼓励、支持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公司债券,充分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作为《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的有益补充,《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将自2007年起定期公开发布。
■《报告》看点
房价波动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006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位回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然而,部分省市地区房价波动加大及近期房价涨幅加速上涨,再一次引发了央行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效应的关注。
央行上海总部在《报告》中指出,虽然2006年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但部分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依然偏高。而东部地区在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房地产信贷资金占比有所上升。央行指出,如果房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将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价值与抵押品资产价值产生双重影响,使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数据显示,2006年安徽省、河南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8.7%和49.8%。2006年末,中部地区银行业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89.2亿元,同比增长50.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
2006年中部地区多数省份房屋销售价格普涨,仅山西省房价有所下降。《报告》称,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效应通过价格机制数倍放大传导到相关贷款的规模变化上,从而对银行信贷体系的稳定性构成一定影响。
相比之下东部地区虽调控成效显现,但仍有部分地区房价涨幅未得到有效控制。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市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3%,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下降3.2%。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拆迁带来被动需求增加、超前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土地交易价格和建筑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也使得部分地区商品房均价呈大幅上升趋势。
外资金融机构扩容“倒逼”中资改革加速
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8个月里,外资金融机构的快速增长态势已经从东部蔓延至其他地区。央行上海总部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中称,外资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使中资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挑战,各地区应分层次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央行上海总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设立营业性机构312家,29家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金融机构在华设立30家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也正逐步加快向其他地区扩展。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北京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45.79亿元,是上年末的3.45倍;上海市外资银行实现税前利润3.5亿美元,年均增长31.6%,超过了资产和贷款的增长速度;天津市的两家外资寿险总公司光大永明人寿公司、恒安标准人寿公司保费收入分别达到3.95亿元和3.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66%。
同期,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营业性机构已达30家。
《报告》特别指出,随着部分外资商业银行改成法人银行获得“全牌照”,外资银行的“前台分业,后台混业”经营模式、母行的金融经验和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及人事激励制度将使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央行上海总部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开发符合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的竞争优势,以此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资产价格成各地面临共同问题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各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这为区域金融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区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实力的增强,有效化解了局部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各地区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金融法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都有力地支持了区域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但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资产价格问题、银行业信贷结构问题、金融市场发展问题、金融机构盈利模式问题等。
《报告》建议,各地区应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的经济形势、抓住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契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积极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区域金融体系结构,改善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抑制经济金融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以建立健全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其中,东部地区需要较多地关注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等问题;中部地区需要较多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等问题;西部地区需要较多关注中小法人银行机构风险,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参与主体有限等问题;东北地区需要较多关注资金运用长期化、存量金融不良资产较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