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信息披露
  • B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没有“过热”
    打击非法集资 亟需在操作层面予以完善
    拓展“三板”功能 还有多少悬念?
    经济适用房弃购凸显住房保障尴尬
    新股发行应让更多个人投资者获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没有“过热”
    2007年08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明辨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对于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好“稳中适度从紧”的“度”是相当关键的。从是否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和生产能力全面紧张这两个指标看,当前中国经济尽管高速增长,但没有过热。

      ⊙王 辰

      

      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一经发布,社会各界乃至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出现了不同意见,尤其是认为经济已经“过热”的声音一时鹊起。当前经济“已经过热”和将来经济“可能过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明辨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对于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好“稳中适度从紧”的“度”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经济过热的说法根据不足,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经济尽管高速增长,但是没有过热 。

      事实上,上半年经济数据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稳健的,并无令人扼腕惊异之处:GDP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6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7.0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3%,增幅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同比增长83.1%;上半年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长41.6%;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上述就是常被引用的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改进之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了,长期增长疲弱的居民消费的增幅创新高了。无奈之处是贸易顺差继续扩大,6月份贸易顺差269.1亿美元,再创月度新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6月份增幅跃升至4.4%。这些具体指标都是经济高速增长下仍属正常范围的现象,不足以据此判定经济已经过热。

      客观而论,我们大多数对经济过热的判断是一种固有的经验认识。总觉得经济增长超过10%了,投资增长超过25%了,就有过热之忧了。实际上,仅凭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多了几个百分点是不能说明经济是否过热的。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严重,在消费增长还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必然通过投资和出口寻找流动性的释放渠道。所以,投资的增长、外贸顺差的扩大都有其内在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成长中的经济体,劳动力无限供给又成本极其低廉,经济快速增长是必然而又正常的。宏观调控所要做的是因势利导,避免经济过热而大起大落、不可持续。

      那么,有什么指标可以衡量经济增长是否过热呢?有的,这就是当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生产能力全面紧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增长已经过热了,如不控制,较高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经济波动将不可避免。

      我们先看当前通货膨胀指标。衡量价格上涨指数的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等,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企业可以消化吸收部分,也有部分最终会转入消费价格中,但不像CPI那样直接对居民生活影响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受CPI的影响。所以,一般把CPI 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并根据CPI的变化来确定宏观调控政策。2007年上半年PPI增幅是逐月回落的,而CPI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6月份CPI更是加快上涨,同比上涨4.4%,创2004年9月以来的新高。由此,有人认为经济过热了。其实,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达到了1.7个百分点,新的涨价因素只有1.5个百分点;另一个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整个价格的贡献达到2.5个百分点,占78%。可见,上半年价格上涨最显著的特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而其他方面的价格是基本稳定的,是一种结构性价格上涨,不存在过去那种总需求膨胀引致通货膨胀持续高位上涨的情况。对当前的食品价格上涨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又要防止产生涨价预期,使物价上涨失控。

      我们再看生产能力是否紧张。几乎没有疑问,总体上生产能力不但不紧张而且还相对过剩。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基本平衡,甚至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真正供不应求的产品比重很小。去年统计局对市面上800多种商品进行了调查,发现70%略有过剩,剩下的30%供求平衡。强劲的生产能力创造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抑制了价格的普遍上涨。有人用经济结构的不平衡、部门增长有快慢来说明经济过热也是没有说服力的。经济结构和部门增长不可能整齐划一,存在“短板”也是正常的。只有当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部门的生产能力紧张普遍成为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瓶颈”时,才能够说经济增长过热了。从我国的实践看这些基础部门往往体现为“煤电油运”等部门,大家对此特别关注。当经济运行绷得很紧、发生经济过热时,煤电油运就一定紧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进而使增长不可持续,被迫进行调整。但是,我们看到本轮经济较快增长自2006 年始,曾经反复困绕我们的煤电油运却没有构成障碍。

      可见,从是否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和生产能力全面紧张这两个指标看,当前中国经济尽管高速增长,但没有过热。我们难以想象,可以把低通货膨胀下的高速经济增长判定为经济过热,也许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环境的保护问题,但这不是经济过热这类性质的问题。

      我们判定当前经济没有过热,不是说当前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不是说宏观调控可以放松,而是说要正确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珍惜和维护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既要防止经济高速增长向过热转化,也要避免因误判形势、调控过度而损害经济增长,要真正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稳中适度从紧,避免大起大落,切实维护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增长。

      (作者系交通银行总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