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特别报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规避房贷市场风险 不能仅靠“盛世危言”
    成品油价格 能够稳定多久?
    鼓励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易助推泡沫
    人民币更快升值美国将承担更多压力
    加息模式变化凸显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成品油价格 能够稳定多久?
    2007年08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陈随有

      

      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三大石油巨头上书发改委要求成品油涨价,鉴于发改委在国际油价下跌时的表现,石油巨头的涨价申请令公众忧心忡忡。因为石油位居产业链的上游,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位居中、下游的产业成本提高,必然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热潮。

      出乎意料的是,8月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发出了保持成品油价格稳定的信号,结束了近期市场对油价即将调整的猜测。毫无疑问,这次利益协调对消费者是有利的,然而,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如此默契后面依然潜伏着隐患:

      首先就是石油巨头们的不满。鉴于石油供应的垄断特性,石油巨头们随时可以左右市场。为了防止石油巨头制造“油荒”逼宫,同时也防止一些成品油经营企业囤积惜售,发改委这次走到了前面,通知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这两家公司已在8月份的出口计划中大幅度减少汽油的出口,并公开表示公司旗下的加油站可以敞开供应。

      石油巨头们的配合同样令人出乎意料,问题在于,这种默契背后假如没有财政补贴作为保障,能够持续多久?有关部门和石油巨头们的蜜月期一旦终结,油价将走向何方?

      其次是小炼油企业的问题。由于成本大幅提升而又得不到财政补贴,纷纷停产,由此减少的一部分石油供应需要石油巨头们补充,否则,市场供应就会露出缺口,给市场带来紧张气氛。这还只是表面的问题。往深处来看,一旦这些小炼油企业关停乃至倒闭,石油巨头对市场的垄断地位就会进一步加强,从而为今后更加自由地掌控定价权打下基础。这次石油巨头们如此配合有关部门,背后是否有“苦肉计”这一因素,非常值得考虑。

      更大的问题在于,有关部门对物价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市场走势相背离的。在国际油价下跌或者石油需求的淡季,有关部门迟迟不将国内油价下调,导致在本应限制产量和供应的石油消费淡季,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消费者颇有怨言;在石油需求旺季,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时候,有关部门又挺起腰板阻止油价上涨,同样不符合通过调价鼓励炼油企业扩大生产和石油经营企业扩大销售的市场规律,一旦引起石油巨头们的不满,“油荒”的损失还会落到消费者身上。

      因此,油价调控很可能吃力不讨好,这与价格调控者本身的操作思路密切相关。顺应市场趋势调控物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价格主管部门为何不顺势而为呢?

      物价调控的难度是计划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同样对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顺应形势,在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使价格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将越来越频繁地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