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头版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反弹琵琶 试解长三角一体化难题
    乔布斯定力惊人 思维穿透力更惊人
    酒桌上最后一个清醒者
    哈里波特魔术危险远超变形金刚暴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酒桌上最后一个清醒者
    2007年08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超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者

      ———企业家在财富场上的双重人生

      辨别企业家的善与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实际上就是那些突破常规状态实现创新的人。他们往往不甘于日常生活的平庸逻辑,立志全心全意地去追逐一个在普通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梦想,为此不惜放弃自己安稳舒适的生活。因此,在他们尚未成功时,人们总会觉得他们有些狂妄偏执,不切实际;而一旦失败,他们夸张的言行就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倘若侥幸成功了,他们的故事又会由于同样的原因显得格外神秘、不合常理、难于理解。也正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唯一牵挂的是自己的梦想,对于梦想的沉醉和偏执使他们看上去像个浪荡的诗人。在崛起的过程中,他们鄙视庸常的伦理、各种惯例和俗套的规矩,认为那都是些没有价值的道德说教。他们崛起的过程自然也就绝不可能是和平慈善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欺骗、奴役甚至血腥,却也往往包含着普通人不敢正视的真实。

      这种特立独行、内心坚定的精神属性在美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英雄时代”的企业家身上非常普遍,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都是那种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人,他们热情坦率地欢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谴责“普通人的愚笨”。他们的事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和希望,也同时充斥着巨大的恶行和善举。仅仅这一点,就使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它鼓励而不是压制人们真实地说话行事,无论这种言论和行为看上去多么邪恶。

      在中国,从未有过像卡内基或者摩根那样坦率张狂的企业家,他们要含蓄、文雅、低调得多,虽然这并未减弱他们遭受的批判和反抗,还反倒使他们显得更加奸诈不可信。中国的商人很少坚定地信奉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哲学,因为他们赢得别人的信任的手段,不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相信基础上,而是更多地仰仗自己对别人的深刻了解。即不在于“使人知”,而在于“知人”。他们往往巧妙地装扮自己,以便迎合别人,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物我两忘”的武功至高境界吧。他们往往是酒桌上最后一个清醒者,如同潜伏着的老虎,时刻不忘记寻找猎物的破绽和喜好,耐心地等待下手的机会。因此,他们往往对人性的弱点有着透彻入骨的洞察,他们从不惧怕任何人,正如他们从不敬畏任何人一样。

      太史公说治生之道“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诚哉斯言。可惜这样的商道其不传久矣。民国年间的金融奇才、金城银行的老总周作民或许多少可以算作一个领悟者。

      在周作民早年的职场生涯中,最大的成就是摆平军阀倪嗣冲。当时他供职于交通银行,总经理梁士诒想在芜湖设立分行,发展皖南的茶叶贷款与押汇业务,但慑于安徽督军倪嗣冲的蛮横跋扈,一直未能得逞。梁不甘心,派周前往尝试,给予活动费2万元。周先请梁正式函介,又请安福系要人“小诸葛”徐树铮私人函介倪嗣冲与倪的亲信、财务总管王郅隆,以及倪的女婿王普,再由二王引介与倪相见。“周见倪时,申述交通银行有计划贷款发展皖南茶叶,将来可使皖省税收增加,这一谈话,倪闻听甚为动容,当晚设宴招待。宴罢由周陪倪作麻雀戏,第一晚,周即输了5000元,遂开中国银行支票拨付。倪见周举止豪迈,同时在晤谈中又见周对金融、财政、实业诸端陈述甚详,倪则默加赞许。”周作民与倪嗣冲周旋了二十余日,但始终未提在芜湖设立分行的事情,直到最后临行前夕,周向倪辞行时才提及此事,请倪多加支持,倪未加考虑即慨然允诺,但希望周能亲来办理此事。

      摆平倪嗣冲的关键并不在于周作民舍得花钱,也不在于他肯拉下脸来陪这个赳赳武夫玩乐。对于人的透彻了解才是周作民真正的过人之处,他能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需要,其智足与权变,其勇足以决断。

      更令人惊异的是周作民对于人的了解绝不仅仅限于某一类人,他不仅熟悉和善于利用人们之间各种卑微苟且的勾当,他也明了如何与真诚公正、高尚质朴的人打交道,比如范旭东和卢作孚。这两位不仅个性极强,而且为人处世方正严谨。周作民曾经给予永利和民生巨大支持。金城银行在永利前景还非常不明朗时就决定投资支持,后来周作民又顶着其他股东的反对,一再向永利投资。一向喜欢对投资的企业直接管理的周作民,担任了一辈子永利的董事长,但对永利的事却从不过问。而且,周作民一贯喜欢耍手段,但他每逢和范旭东打交道却不如此。摆平倪嗣冲的周作民和作为金城的董事长、范旭东朋友的周作民简直判若两人。

      卡莱尔给克伦威尔“说谎话”所做的辩护或许可以稍微缓解人们对这类人的痛恨,他说“如果他为人掏出心来,让乌鸦们乱啄,他的事业是不可能长久的!假如使自己的内心像玻璃一样透明,是没有人能取得成功的。”他认为克伦威尔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诚实者”,只是由于太过沉默,不善词令,才使这个“一千五百年才出现一个”,英国唯一的政治家在其身后饱受人们的攻击。“一个民族能有一位能清晰表达的代言人,能培育出一位和善地表达民族心声的人,这确实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对于一个阶层来说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没有人坦率直白地说出中国企业家的内心,而市面上仅仅流行着一些伪善肤浅的说辞,所以整个阶层的形象至今依然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