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沪综指上涨4.14%,而深综指下降0.29%。两市上涨股票535只,而下跌股票823只。这些数据清楚地显示:权重股在本周有很好的表现,多数股票走势落后指数。在两市1500只股票里,超越沪综指涨幅的仅325只,占比仅为21.7%。所以,本周市场是典型的“二八”行情。
在本周,三个事件引起笔者的关注:一是沪深股票总市值首超GDP。本周四两市总市值达到了创纪录的21.15万亿元,超过了去年我国21.0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是工行A股股价大幅飙升14.95%,再度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股;三是媒体披露,以信托基金为代表的私募股票基金,在7月份收益不甚理想。个别私募基金仅取得1%左右的收益,远远落后沪综指17.02%的涨幅。三个事件给人的总体感觉是,A股市场估值再度大幅攀升,而在高估值下如何进行投资,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投资者的智慧。
工行暴涨或可忽略
工商银行本周的飙升,引起了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周三工行一只股票的上涨就给沪综指贡献了近50点的涨幅,假如工行当日平盘报收,沪综指将由上涨11点改写为下跌近40点。阴谋论者马上指出,是机构拉高工行———从而为其它股票出货作铺垫。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去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没有投资工行)甚至可以忽略这一股票的涨停。因为机构要拉动这样一只大型股票涨停,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况且,目前工行H股股价仅在4.7元附近,其A股对H股溢价达到35.5%。
当然,一些机械的比较者会指出,目前A、H股平均溢价达到60%,显然工行A股应该有更高的价位。这一论调是危险的,因为从2001年以来的趋势表明,A、H股的差价趋势是不断缩小的。历史上A、H股差价最高达到12倍之多,2001年以后逐渐缩小到500%,2005年差价进入到25%左右的区域。目前A、H股差价再度出现反弹,达到60%的水平,但这种反弹显然并非一种新的趋势,而是一次反趋势的小型波动。展望未来3、5年后的A、H股差价,我相信它可能会是0,甚至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倒挂。这才是真正的大趋势。
深圳市场市盈率已高出2001年23%
回到当前市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沪综指仍在顽强上涨,但成交量却比上两个高峰(5月底和6月下旬)要下降很多,形成了所谓的价量背离。用许小年先生的话来说,这与2001年市场有很接近的地方,是市场可能进入较大幅度调整的征兆。那么,价量背离会带来市场的调整吗?笔者的看法是,当前市场估值确实高得令人忧虑,但发生趋势性转折的几率可能并不高,中级规模的修正行情或许会被我们看到。
首先,当前深圳市场市盈率高出2001年23%。下半年以来市场继续大涨,最近5周沪综指累计上涨达到23%,由此带动市场估值水平进一步大幅攀升。沪综指和深综指的平均市盈率分别达到52倍和74倍;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平均市盈率也达到47倍,蓝筹股2007年、2008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31.5倍和24.5倍(预期2007年、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和28%)。我们注意到,深圳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比2001年时的60倍市盈率要高出23.3%。
其次,蓝筹股股价已经充分反映未来收益的增长,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度。过去一年里,万科总市值由200亿元增长到2200亿元,股价涨幅达到10倍。长期持有万科的投资者获取了丰厚的收益。从我们的模型来看,在2005年,万科未来一年的潜在收益率在300%左右。而目前来看,其潜在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5%-35%。万科目前的股价基本上将其未来发展、其潜在收益增长都反映出来了。
所以,无论从市场整体估值情况还是从优质股的个体估值情况来看,大幅上涨使得A股市场显而易见的机会大幅减少。
眼界决定长期收益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私募基金在7月份的低收益现象。以笔者为例,在以往年份总能在A股市场找到几个非常具有确定性收益的品种,但现在很难找到。少数私募基金在此种背景下,大面积持有现金,应对可能出现的调整也无可厚非。当然,这样的后果是,可能使得短期投资收益大幅落后大盘,比如7月沪综指大涨17%,而部分私募的收益则在1%左右。短期情况如此,信托的投资者尚可接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知后果又将如何?毕竟,我们不能强求信托的投资者,都像信托顾问一样进行思考———不论这种思考是否理性、客观。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放弃投资证券市场吗?如同上世纪60年代末巴菲特所为、如同目前一些私募基金所为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相信,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强劲的收益增长,是非常罕见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支撑其A股股价高估的最重要基石———当然,这会对A股投资带来难题。那么,如何做到既长期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又不为A股的高估值所困扰呢?笔者认为,B股、H股市场提供了这样的低成本机会;此外,基于H股投资方向的QDII基金的推出,也给寻求风险庇护的投资者提供了获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