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上证研究院
  • 8: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8 月 1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奈何奈何 小产权房野火烧不尽
    权势 岂能超越社会自然法则
    家族文化背影深嵌民间融资中
    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
    何妨扬短避长 以求出奇制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
    2007年08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朱近野

      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藤泽周平可算是日本最出名的几位时代小说作者之一,只是以往国内难以读到其作品汉译。幸运的是,去年在北京的日本电影周上映了《隐剑鬼爪》和《黄昏清兵卫》,今年则在上海电影节上出现了《武士的一分》,再不济,网上也有了DVDRIP版本可下载。原本大家就说,藤泽周平笔下的旧时代武士就像现代的小职员,经导演的强化处理后,电影里这一点更是显白。

      而反过来,大家对日本传统公司制度的印象,想必也差不多———老板如主君,员工如武士,一世忠诚于公司,按照年资慢慢迁升,大家避免抛头露面,谨小慎微地做小人物。

      每种雇佣制度的背后,都是情势各异的经济环境跟文化特性。日本人能够在这种体制中创造经济黄金时代,中国的经济起飞却要先打破这种沉闷,才能获得活力,自然各有各的道理。就仿佛古代国家一统时人们大谈忠君,动荡变革时,就讲究“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不过真实世界总要比字面的道理更复杂些。一个日本老年朋友开的建筑CAD事务所,就有趣得没法用一个观念来概括。在这家事务所的网页上常年有招聘员工的链接,点击后进入的页面除了罗列几个职位名称,剩下的待遇信息要多出几倍篇幅来。大致有以下内容:工作地点(精细到门牌号);工作时间(以及午休时间);加薪频率;保险;交通费报销;各种津贴;周末、新年假期以及带薪年假;住得远的员工的住房补贴;求职者面谈时往返交通费超出1万日元时报销等等。除此之外,另有几份附属统计表格。

      表格的内容才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份是“社员勤务状况·工资实际情况”,一份是“工资参考”。在前一份表格中,有“勤务年数”、“每年休息天数”、“每年总勤务小时数”、“每月加班小时数”、“每月休息日出勤小时数”、“每月工资”、“年龄”等,然后24名员工,每人的数据和平均数据都列在上面。后一份表格中,则是根据入行工作的年数,分别列出参考用的固定工资、全年总收入以及加班时的每小时工资额,供求职者对照。

      这家事务所的员工里,年资最久的做了16年,跟公司创办时间相同。少一些的,也有十年或八九年。上述高年资员工有三分之一,四年到六年的员工三分之一,一年或两年的新人也是三分之一。看起来员工相当稳定,跟这边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挖角烽火连天的情况大不同。但招聘页面中几乎都要罗列一些求职者所需数据的做法,反而像是在变动不断的环境里“臣亦择君”的理想范例。这又是为何?

      确实个难题,与其妄自揣度,不如反观一下国内职场的状况。

      常上网的人可能都见过天涯论坛上“晒工资”或水木清华BBS上“年收入10万在北京真的在贫困线上吗?”这类帖子。各种关于收入的信讯息只要有人赞同,同时就会有人拍砖,这或许可以支持这样一个结论:行业、雇主、职位的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年龄、学历、工作强度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对求职者来说,能否选择他所认可的雇主,是足以影响长时段发展的大事。然而无分外企、国企、私企,雇主的做法普遍地与求职者的这一期望背道而驰:收入状况禁止向外界透露、禁止与同事讨论、招聘时待遇含糊其词、要求员工自报期待工资、不提供工资条或者只列最简略的数据……怪异的是,以上做法与频繁的人员流动、竞争企业的频繁挖角并行。这里的道理又是什么?

      转念一想,这实在是简单———招聘新人时装腔作势的雇主一旦真要挖人,无论是亲自动手还是借助猎头公司,哪有不明码标价的?上面所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雇主把自己用人的“君择臣”跟新人求职入行的“臣择君”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招聘新人仿佛是负担,是一年一度例行公事或者借机推销公司的公关活动;而真的需要人手做事,则顿时换用另一种思路,让现金说话,免除所有繁文缛节。

      没法空谈道义。大环境如此,中国企业即使讲究对新人的培训,也不能光靠这个来留住培训好的员工。然而在真正大变革的时代里,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需要越挖越深,影响航向的细微之处也会越来越多,仅就雇佣制度而言,决胜负的方式,决非单纯的比较薪酬大小一种,这一点我确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