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
  • 7:天下
  • 8: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农村物价涨速持续快于城市应引起关注
    楼市股市价格 应由市场决定
    金融机构破产不应由纳税人买单
    金融股主导特性支持股市长期向好
    国资“黑洞” 源于体制性盲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资“黑洞” 源于体制性盲区
    2007年08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赵碧君 朱剑平

      

      我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体制性盲区。13日,上海证券报在重要的版面上,刊登的《烟台氨纶上市存悬疑》和《烟台氨纶涉嫌“实际控制人”披露不实》一组公司调查,不仅仅揭示了发生在地方国资委眼皮底下,氨纶集团国有股权蹊跷转让和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也同时引发出新的思考,体制性盲区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是关系到能否有效堵住国有资产“黑洞”的关键所在。

      盲区之一体现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得地方国资委陷入到了错位的角色之中和扭曲的利益之中。以氨纶集团国有股权转让为例,烟台国资委作为氨纶集团国有股权转让方,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然而,股权转让方转身一变,却又以国资委的身份行使着审查和审批的职权,转让方案怎么报,转让方案又怎么批,全部由一家说了算,全然没有制约机制和中间力量。也正是如此,该审计的报告似乎可以没有,该计算的资产似乎可以忽略,该委派的股东代表似乎可以不派,利益共同体无疑模糊了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卫士“的角色定位。

      盲区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国资的管理体系分灶吃饭。从目前的现状看,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对象是央企,各省市国资委管理的对象是省属企业,各地市国资委管理的对象是各市属企业,各司其职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事实上,上级国资主管部门虽然对下级国资委有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是更多的则是停留在“指导”的技术层面上,监督的行政能力还十分有限,或者压根就很缺乏,这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断层。如果企业买通了当地国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官员,便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谁来纠偏或成缺位。

      “各敲各的锣”又是一种国资管理的盲区。各级国资委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国资管理的理解和取向,出台特色各异的国资监管文件,而这些文件又仅限于各自的管理对象,所以,地域性强的同时,随意性也强,形成了越往下管理就越松的局面。以至于中央的精神和地方的声音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个中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必然影响和诱惑着各个利益主体,各种创新手段和利益黑手又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国资监管部门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那样,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