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行为金融”考察之九
公司的股价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增长因素,也反映了共同心理作用下的群体性表现。股价当然总不停地围绕“价值”波动,但由于价值本身随内在竞争力和外在评价标准的变化始终在波动之中,因此,价值等于外在的股价是很偶然的,价格偏离价值却是经常的。分析判断某个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判定某个股票的价格究竟是否低于价值、低多少的问题,永远无法圆满解答。想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市场中实现最好的利益,就得遵守老子的下列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核心思想就是,知进更要知退,即是有100%的把握,进入市场前,也要考虑如何无风险地退出来,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知止,则是成功的智者。
对于投资者个人来说,如果不对持续扩张的欲望有所抑制,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这是因为倘若政策变化、市场心态变化、行业定位变化,原来的价值评估标准必然变化,如果还是满足于自己的原来评估而不做调整,风险必然祸及其身。故中国古老智慧要求投资者“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如果没有完善自我约束即风险控制机制,价值投资也会变味而面临风险。有些机构的具体操作者为了追求一时的业绩排名,在资本江湖中留下赫赫名声,最终使价值投资走向了价值投机,更何况在高举蓝筹股价值投资大旗时,会造成蓝筹迷信,形成蓝筹泡沫。当市场排名就是价值,个人身价随着排名升降时,一些投资者会形成群体性的抱团行为。并非散户才会产生从众行为,凡是投资者,都有可能因为人性的弱点而产生从众行为,因为在投资业绩压力下,只有从众才能不让自己排名过分低下。这种只是理念而不是实际的投资行为价值投资,我们称之为理性的“价值扭曲”。
在市场和行业的内在价值确实被忽视时,“价值扭曲”下的投机行为也可以是投资者现实的对策。比如去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似乎到处是“黄金”。如果那些已经为众人认可的行业和股票,你还想持盈保泰,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这时,无论是具体股票、具体行业,价值都已经被发掘,即使是蓝筹股,虽然风险可能少些,如果仍然持有,也是在红海中博杀,而不是在蓝色海洋中畅游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价值与价格关系比较,更是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比较。因此,如果情况有变,价值投资也要迅速结束,否则无法躲避风险。
要找到并持有“价值投资”中的价值,确实是相当不容易。但市场总有聪明过头又好揣摩别人的人,他们总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往往能够发其大财。不过,如果不是以大格局大智慧而是以这种好揣摩别人的小聪明自处,即使善于揣摩,毕竟不可长保。这是因为,好揣摩别人的人,多数是自我评估更高者,过分自信的人,总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市场。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关系到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具体股票的判断与定位。这是市场利益相关者相互间的一种主观的评估,而主观的心理又是变化莫测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安心”最难,更何况投资者想安住群体的心态,更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所以,揣摩别人喜好的投资者未必能真正揣摩透不断变化的市场,哪怕再聪明的投资者,面对具体的市场,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与行为也会发生“价值漂移”:一种情况是他认为价格已反映了价值,但当群体认为某个行业某个股票价值被低估时,人气就会集聚,价格会向更高的地方发展,在市场情绪燃烧的时候,个人的情绪是无法不受影响的。再一种情况是当众人都 “厌恶”某行业某股票时,其价值必然被低估,由于大家都不看好,机构投资者进入后无人响应,其投资回报必然受到影响,结果是机构投资者无心于特定股票,只是追逐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有鉴于无法长保于自己对价值的评估,投资者就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在原来设定的目标上基础上随意追求更高的收益,知时知量,自我约束,适可而止。此谓长保不盈。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即使能够挖掘到因“价值扭曲”而出现的一些行业“价值洼地”,但想长保不盈,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也要“朝乾夕惕”,因为你得到的收益,是在别人失去的基础上实现的。“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现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与上述分析相反的情形,总是不满足于既得于投资“价值洼地”的利益,往往要得到更多,结果不仅没有巩固前期所得,反而赔进老本。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5月30日后真正亏损多的人,大都是一些在上年有所盈利,今年内加倍进场者。
“功遂、身退、天之道”,若能成功实现价值投资,能够功成身退,不贪天之功,不过度投机,此乃得天之道。违反天之道,即使握有最好的股票也没有用,因为一旦价格的生命周期过去,继续持有,所谓价值也就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念头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