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半年报特刊
  • T2:半年报特刊
  • T3:半年报特刊
  • T4:半年报特刊
  • T5:半年报特刊
  • T6:半年报特刊
  • T7:半年报特刊
  • T8:半年报特刊
  • T9:半年报特刊
  • T10:半年报特刊
  • T11:半年报特刊
  • T12:半年报特刊
  • T13:半年报特刊
  • T14:半年报特刊
  • T15:半年报特刊
  • T16:半年报特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中 要防范美元可能大涨
    央企重组不能 以强化垄断来获利
    电信资费价格下调不能仅靠呼吁
    警惕“荷兰病”魔咒袭扰中国经济肌体
    为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寻找最优平衡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中 要防范美元可能大涨
    2007年08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谭雅玲

      

      目前国内外金融市场表现出不同的价格趋势。从国际金融市场看,美国股票带动全球股票价格下跌趋势十分瞩目,而我国股票市场则反向运行持续高涨,一方面国际股票市场特别是美国股市下跌中心理依然稳定,但另一方面我国股市高涨中的市场心理不稳定却在扩大,投资者有点“心里发毛”。

      在美国次级债风暴爆发之前,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是流动性过剩的忧虑,次级债爆发导致出现发达国家所谓的流动性不足,主要发达国家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大规模向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注资举措,到目前并没有完全抑制市场恐慌,甚至市场价格的波动已经改变政策方向,尤其是导致经济悲观氛围上升,紧张心理蔓延。美联储注资资金敞口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意愿冷漠,几家大银行的拆借并没有给其他银行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欧洲央行在美联储注资之前,其恐慌程度超出现实,对次级债问题的判断也逐渐冷静,过于紧张心理已经平静。最有意思的是日本央行,注资举措是进进出出,难以琢磨,日元汇率和日本股市也变幻莫测,日本受次级债影响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心理紧张。

      在正在蔓延的全球美元恐慌心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唱衰美元和减持美元趋势突出,但是美元汇率却与市场恐慌心理并不一致,美股暴跌时美元指数上升,美元兑欧元上涨时,美元兑日元下跌,这似乎不是市场正常的反应。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中,我们需要防范未来美元可能的大涨趋势,与市场预期完全反向的美元强势趋势将会出现。

      当这样一种局面到来的时候,美元将收获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利益,进一步缓解美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压力,补充资本流入对其经济和市场的支撑,维持美国经济稳定。回顾历史,美元每一次遇到突发因素和恐慌心理的反向调整都是有据可寻的。如1998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美国经济一片悲哀,而欧元则一路高歌。但是随后美元又一路高涨,将欧元压制到0.82美元。再如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之前,市场预期美元在战争打响之后将一路下跌,但事与愿违,开打后美元却呈现上涨趋势,美元兑欧元汇率从3月20日的1.10美元持续走高到4月初的0.97美元,瞬间则达到0.95美元。

      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价格的迷局中,我们也需要超越眼前的情况,从美国经济、金融实力、规模、机制、效率等多角度看待美国因素和美国问题,目前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带来的进一步释放流动的未来前景将会十分严重,流动性泛滥失控将导致信用、价值进一步失控,并最终可能演变为新型的金融危机,最终回归原点美元。而当这一情况来到的时候,全球将进一步依存美元经济,因为任何经济体或货币体难以有美国的能量与能力和效率来操纵市场、操纵价格以及设计方向指引。

      结合到我国实际状况,如果从国家经济规模和效率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差距十分巨大,并非短期可以消除,尤其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信誉和信用度与美元升值与贬值的不良影响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金融战略应对恰当,或我国主动性充足。恰好相反,外部特别是美国应对我国的战略政策与策略愈加具有针对性,未来我们面对的外部压力将更加严重和复杂,因此我们的金融预警和危机意识还需要大大提升。

      我国目前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有限,开放度不大的经济体,自我体系、自我封闭对外部并不会有当前如此巨大的竞争局面,但是我国的信誉信用度在不断提高,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一种重要的信用资源和支持平台。从成熟市场经济体经历的路径看,我们当前阶段的可能风险他们十分清楚,进而有时采取有针对性要求开放,有针对性价格炒作,有针对性的战略策略运用,对此我们需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国际规则的不公平倾斜性不利于我国自主发展、自主开放,我们面临的风险大于机遇,这是我们应该理智判断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