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已悄然完成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整车研发的布局,其旗下的大型研发机构上海汽车技术中心也成为中国整车企业旗下规模最大的汽车研究院。来自中、英、意大利、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技术研究精英齐聚上汽集团门下,开发自主品牌的轿车、SUV产品,以推动2010年销售20万辆的宏伟规划。这一切令上汽集团负责自主研发直接负责人———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上海汽车英国技术中心董事长高卫民倍觉压力重大。
但高卫民乐在其中。与此前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时常着西装判若两人,高卫民现以唐装示人,还留着小小胡须,高卫民笑言,“蓄须明志。”
上海证券报:上海汽车拟发行的80亿可分离债中,19.24亿元将投资于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目前进展如何?
高卫民:我们将投资30亿元,在上海嘉定建立一个50万平方米的自主研发中心。目前动迁工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但预计今年年底前将迁入嘉定新址。至于设备方面,我们会充分利用合资公司、社会上的设备,如,我们会借用同济大学的风洞实验中心,这样会节约一大笔资金。
上海证券报:目前,技术中心有多少个员工?此前,有消息指出,技术中心将容纳4000人,从事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的研发。
高卫民:现在我们共有933个员工,其中上海600多名、英国技术中心200多人、韩国双龙有100多人;预计2010年上海本部1500人,2012年上海本部2000人。
上海证券报:上汽集团已拥有原罗孚的技术,又有韩国双龙的技术,在美国也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未来,上汽集团如何打造自己的研发体系?
高卫民:我们准备打造一个三地联动的工程开发体系,正在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系统,包括项目开发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等。
上海证券报:你在泛亚主管过研发,如今主管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研发。合资企业的研发和自主研发有多大不同?
高卫民:合资企业更讲求双赢,而自主品牌讲求自赢。因此在具体运作时,选取产品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在合资企业运作时,虽然说是双赢,但可能某些产品通用汽车赢50%以上;或者在某些产品上,上汽赢的概率大一点。
上海证券报:在新能源汽车上,上汽也作了自主品牌规划,能否谈一下进展?
高卫民:任何一个大汽车公司都在做新能源汽车研发。但不同产品的导入周期不同,像燃料电池车商业周期较远,可能是未来10至20年的产品, 上汽集团将它作为未来产品来开发。而混合动力车,环保性、节能性更强,其取代汽车动力车的速度会更快;替代能源车,如LPG、酒精等,可能现在就可以运用在汽车上。
这三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上汽均在做。如果不做研发准备,在未来技术变化时,我们就抓不住机会。即使是跨国汽车巨头,也很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比如说,在技术上,混合驱动和燃料电池是同一理念,但有些公司前期只做混合驱动,没有做燃料电池车的研发,现在感觉到吃亏了,正在努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