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基金泡沫”是 “蓝筹泡沫”又一翻版?
    5000点之上 谈股指期货
    物价温和上涨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
    “昂贵”天然气的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温和上涨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2007年09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抛开粮价上涨因素,目前的价格上升,反映了由于工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相对要素价格调整。因此,可以预见,价格长期温和上涨会逐步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常态。

      ⊙刘煜辉

      

      对于目前中国的物价形势,许多经济界人士和相关部门都颇为关注,解释也比较多。物价如此涨法,到底怎么看?

      长久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甚至有两年出现过通缩),被称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奇迹”。尽管如此,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升以及微观激励的改善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政府对要素配置与定价的高度管制,导致了要素市场的高度扭曲,遮掩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成本。

      正如有学者形容,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经济,有点像一位“异常亢奋的长跑运动员”,快跑了个三、五千米,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这可能吗?肯定有某些因素被忽视了,比如要素价格的扭曲,便是如此。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物价上升,正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开始从“异常”向正常回归。

      客观上讲,抛开粮价上涨因素,目前的价格上升,反映了由于工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相对要素价格调整(调整可能刚刚开始)。这种温和的通胀反映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后的成本推动型价格调整,而非全面的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可以预见,价格长期温和上涨会逐步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常态。

      而目前大家见到的短期因素(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规律所修正(粮食价格上涨了,种粮的人自然就多了;猪肉价格上涨了,养猪的就会增加),所以物价在经历一个短期快速上升后,会逐步回到温和上升的轨道(3%~5%)。

      因此,我们现在看物价,不要只盯着猪肉、鸡蛋等副食品,而要从经济结构上看。可以说,现在有很多因素在支持中国需要有一个温和物价上涨过程,需要通过价格上涨来度过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作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分析。

      一是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将使要素价格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要素价格改革,是一个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向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转变过程。过去被人为扭曲低估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正在逐步得以修正。特别是要考虑环境因素。

      而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内在化,意味着短期内必然压低企业的盈利,进而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超常回归正常。这中间,更为重要的是,物价温和上涨有利于消除原来人为增加的对出口、投资的激励,化解过度投资和贸易顺差过大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现在,不少人将物价上涨视为经济过热的征兆。在我看来,这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阶段性减速的一个前兆。只有当要素价格上涨成为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速的“自动减速器”时,市场机制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确立。

      二是资源要素价格的结构性调升,将有利于改善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状况。特别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进(包括让政府和企业的过高储蓄率降下来,从投资转向消费,减少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转移支付;加强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等),对构建上下游企业顺畅的价格调整机制,有着很强的互动作用。

      也就是说,上游价格是一定要向下游传递的。否则,因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而根本无法传导经济过热的影响,造成日用消费品价格不涨、表面没有通胀的假象,而实质上是挤压了下游企业的利润,导致下游企业亏损面扩大,进而使投资消费关系更趋恶化。

      三是中国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资源要素价格的结构性调升,还将会影响全球的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同时也会提升中国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以来,中国以国内廉价的要素资源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缓和全球的通胀压力作出了贡献,甚至承担了全球经济调整的高昂成本。

      现在,随着资源要素价格的调升以及制成品价格的上涨,中国经济的变化,对全球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可以预见的是,全球的需求以及中国外部的流动性会自然减少,中国出口需求将减弱,国际收支失衡会得到改善,资产泡沫膨胀的压力也会自消。这种调整完全有别于所谓名义汇率的机械升值,因为资源要素价格上升的利润不是在外资手中,主要是中国企业受益,最终同样能够达到倒逼我们的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启动国内消费。

      因此,对于当前的价格波动,我们真的不必大惊小怪,要从结构上认清问题的本质,抛弃简单地围绕投资和通胀而进行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模式。否则,不仅要无谓地为全球经济调整单方面“买单”,而且很可能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中慢慢地倒下。(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