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专 版
  • 3:财经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全流通时代投资者关系管理面临五大挑战
    ■看点
    ■编余
    上市公司要把投资者当“上帝”来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流通时代投资者关系管理面临五大挑战
    2007年09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全流通解决了股权分置下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同股不同权、利益不一致的根本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股权结构失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状况,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创造了条件。

      同时,从投资者管理角度看,也带来了市值考核、收购风险、更高要求的再融资、严格的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国际化等问题。所以研究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据国际有关组织的调查,机构投资者一般愿为IR形象良好和公司治理健康的企业股票,支付5%到20%溢价。在逐步进入品牌消费的年代,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已经成为上市企业健康发展的“双引擎”。

      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日益壮大和机构投资者时代的逐渐临近,价值投资理念将大行其道,市场也将步入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两项指标并重的理性投资时代。同时,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也越发重视其公司股票的市值管理,公司股票的估值必将会考量公司IR这一非财务性的溢/折价指标因素。

      ⊙袁方 杨旻

      

      据统计,截至2007年4月20日,沪深两市已完成或者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共1290家(还剩50余家公司未股改),占应股改上市公司的96%,对应市值占比98%。可以说,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证券市场已进入全流通阶段。

      这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管理也带来了挑战。从目前看,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

      

      信息披露要求更加全面、具体和严格

      自2006年中国股市持续走牛以来,证券市场陆续出现了相关责任方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有些上市公司涉及的问题,影响之大、情节之严重给股市蒙上了一层阴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掀起监管风暴,积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007年2月1日,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规范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行为,加强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近日,中国证监会指出,为适应全流通环境下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新动向,证监会将建立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实现快速反应。针对二级市场出现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密切关联问题,证监会将在上市公司信披监管工作中,将上市公司股价变动纳入监管范围。

      同时,证监会又要求各上市公司严格贯彻落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在6月30日前制定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内部流转通报制度,明确公司各部门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信息披露职责。

      从杭萧钢构案就可以看出证监会的决心。从2007年2月12日起,杭萧钢构在春节前的5个交易日内连续涨停,春节后延续涨停的态势,短短两个月内共创造了17个涨停,而公司于3月13日才正式发布关于签订境外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公告,因此被质疑来自境外的定单利好被公司提前泄漏。3月21日,证监会就因杭萧钢构股价异动而对其展开调查;4月2日,对杭萧钢构立案调查;4月27日,证监会及时认定杭萧钢构在安哥拉住宅工程合同信息披露方面违反了有关证券法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开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采取了请司法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等许多措施。此次杭萧钢构事件的处理,预示着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市值考核为公司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也对监管层提出新的要求

      所谓市值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理念以持续、稳定、合理、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目标,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正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2005年9月,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广东等地的国资管理部门率先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从监管金融机构的部门中国银监会,到监管重要实业资产的国务院国资委,都在2006年提出了用市值来考核的理念。

      这一政策取向表明,随着股改的完成,股权流通性的归位,以及资本市场估值功能的恢复,不仅外资或民营经济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中,只反映帐面价值、静态的净资产指标将慢慢淡出,逐渐让位于反映市场价格、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市值。上市公司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可动态计量的股权价值将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指标,股价下跌直接导致控股股东的财富损失,使原来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股票市场表现无关的局面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2007年1月,我国证券市场首份市值年度报告———“2006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A股市值年度报告”在京出炉。报告提出,市值已经成为折射公司实力、反映公司价值、决定公司融资效率、影响公司股权支付能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股东考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政策取向。

      在市值重要性越发凸显的今天,如何管理市值,让市值合理反映公司价值,让公司和股东充分分享牛市溢价,让市值表现不仅充满成长性而且富有稳健性,让市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客观地摆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面前,成为一个必修课题。

      同时,市值考核也对监管层提出了要求。全流通下,行情的好坏影响到各方。市场行情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不被认识,上市公司感受不到压力,而监管层需提示风险,监管压力较大;市场行情不好,股票估值容易偏低,公司相对重视树立资本市场形象,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得就好,监管层的压力相对较小。

      

      并购重组对控股股东的地位产生威胁

      2006年8月 1日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收购管理办法简化了收购的审核程序,拓宽了收购方式,为完善和活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打下基础。接着8月8日六部委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9月8日起施行,该规定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的行为,为今后交换股权的支付手段开辟了发展空间。

      专家分析,我国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未来资本市场并购将更加频繁,特别是以争夺控制权为目标的并购将更加激烈。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权市场价值体现与过去相比将会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基于价值发现和产业整合的并购将逐渐增多。流通股东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权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控股股东的地位能否稳固将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中小股东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并购的增加必将伴随反收购的案例增加。相信2007年之后的市场,特别是随着小非、大非逐步解禁流通后,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之间的并购博弈将会更加异彩纷呈。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反收购,也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

      

      融资新规则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分别于2006年5月6日和2006年5月17日颁布。

      全流通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将在发行时机、方式和价格等方面对投资者关系工作形成新的考验,原有投资者关系的传统会务、媒体控制等业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针对新出台的再融资法规,需要全面跟踪和研究政策法规的变动情况,及时改变投资者关系工作的策略,而专业投资者关系顾问的相关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也将成为竞争力的考虑要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会由原来上市公司的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将来市场可供选择的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越来越多时,将会面临怎么样把股票卖出去的课题。这意味着投资者关系管理要更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再融资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可能会涉及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分析,这种分析可能对于再融资的时机选择会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再融资在准备阶段和正式实施的话时间短两三个月,长的话是好几个月快一年的时间。另外,股价的走势对再融资设定的期限来说是重要的,对投资者认购的价格是重要的,对投资者出资一年以后的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时间与投资者的沟通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对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需要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把公司的发展战略翻译成投资者理解的语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

      

      机构投资者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增加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难度

      面对市场上不断细分的投资群体,公司能否有合适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进一步加强针对广大散户投资者的专业服务之外,未来的市场沟通还将更多面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性投资组织,以及接受市场委托进行专业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可能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其共同之处就是有规模、具专业能力,而且都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全流通”及规模不断壮大的QFII们联手为投资理念的国际化(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专业投资管理等)扫清了障碍,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的“积极投资者”将向上市公司管理层施加更多的压力,投资者关系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继CB、ETF之后,权证的再次推出意味着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大门已经打开,可以预见将来和上市公司相关的投资品种还将会大为增加,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将会与更多类型的投资者细分群体打交道,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会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