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三巨头上半年中报粉墨登场后,国内产、寿险前七月成绩单紧随而至。市场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简单不过的一句话来评价1至7月保险业表现———“产寿两面开花”。
我们看到的市场表现是:寿险保费收入并未如预期般在走下坡路,甚至还略有上升,市场忧心的加息因素基本没有影响到银保渠道销售;而直接反映产险业盈利情况的综合成本率出现下降趋势,产险业盈利状况逐步改善的信号由此传递,车险保费收入的增长更是强力拉动产险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究竟表现如何还得靠数据说话。今年1至7月,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2889.9亿元,同比增长15.44%,其中7月份当月保费收入300.62亿元,同比增长20.99%。将时钟拨回一年,去年1至7月和7月份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2.46%和14.13%。
安信证券分析师杨建海在他撰写的报告中因此下结论,“我们认为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并未下降,甚至略有上升。随着国寿和平安这样的大公司开始销售万能险和投连险,我们认为对保费收入并不需要过多担心。”
从历史上来看,加息对于银行保险保费收入有明确的负面影响,但红透保险业半边天的投连险却一肩挑起了“救市”的重担。今年前七个月,寿险公司通过银行保险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达786.6亿元,同比增长12.56%,其中7月份当月保费收入77.12亿元,同比增长17.85%。很明显,银保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正探底回升。
“我们正在观察目前的银保收入同比增速探底回升是趋势性的,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加息后的一种自然正常回升。”杨建海分析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银保渠道的产品已经有明显的“投连”趋势,正在摆脱“储蓄替代品”的角色。
可喜的是,对寿险公司内涵价值贡献最大的核心业务———非银保业务的增速亦抵抗住了加息的冲击。今年1至7月,寿险公司通过非银保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为2103.3亿元,同比增长16.55%,其中7月份当月保费收入223.5亿元,同比增长22.11%。可以看出,非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快于总保费收入增速,而这主要归因于非银保产品保障功能的吸引力不减当年,且寿险公司对非银保渠道投入力度的加强。
与衡量寿险成长情况的标准不同,直接反映产险业盈利强弱的不是近期曝光率较高的“内涵价值”,而是“综合成本率”。而被视为所有产险业务中主力加种子选手的车险的综合成本率变化,基本能反映出产险公司在改善盈利状况上下了多少功夫。
以国内产险业“老大”中国财险为例,2007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6.54%,快于去年同期,其中车险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可喜的是,在车险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其综合成本率(88%)同比还略有下降,比去年下降4.1个百分点。
综合成本率的下降直接提升了产险公司车险业务的价值。而由于车险的强力拉动,我们看到产险业处于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之一,今年1至7月,产险公司总保费收入为1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18%,其中7月份当月保费收入143.66亿元,同比增长50.35%。
杨建海向记者分析,车险业的竞争虽然异常激烈,但初步的证据表明,由于监管等方面的原因,车险的综合成本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产险业的盈利状况正在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