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顺差增长会有所缓解
高虎城(商务部副部长)9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中国顺差增长会有所缓解。但是由于贸易结构和全球产业结构转移等诸多因素,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一定规模顺差的局面将会延续一段时期。从去年末到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针对一部分出口产品,特别是“两高一资”产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采取了包括降低出口退税、增收出口关税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调控措施大部分是在7月1日之后开始生效的,有一个政策的显现期,所以我们还在观察和研判这些措施出台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乔纳森·安德森(瑞银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9月13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仔细分析中国GDP的组成就会发现,国内需求、投资以及消费的增长实际上只有9%或不到9%,剩下2%到2.5%是进出口增长。这种经济绝对没有过热,是供给过热而不是需求过热。解决供给过热的关键是削减过多的产能,而不是紧缩信贷、放缓经济增长,具体做法是提高重工业、重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和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另外,A股的价格已经比较昂贵,其合理、公平的估值应低于目前的水平,但A股市场并不会出现幅度很大的修正。
通过财税政策化解泡沫
许善达(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9月13日在出席“《财经》论坛:中国金融新棋局”时表示,近两年中国企业利润的强劲增长,其间存在多重泡沫因素,应通过加快环保制度改革、资源价格的调整、增值税转型等手段,消化潜在的泡沫。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障成本支出,离市场经济应该支出的份额和比重差距比较大。资源价格仍未完全市场化,比如水资源价格比实际的市场价值低很多。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折旧水平比较低。折旧是资本回报的重要渠道,是资本更新、企业保持未来增长的重要因素。折旧水平偏低,实际上体现在当前的利润会提高,但是未来的发展潜力会受到损害。
CPI涨幅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8月CPI上涨6.5%是在预料之中。推动CPI走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个百分点,占涨幅的90.8%。今后几个月CPI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没有必要担心物价的全面上涨。目前的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8大类商品中,8月份,仍然是5类上涨,3类下降,并没有全面上涨。如果看核心CPI(扣除食品和住房),8月份仅仅上涨了0.8%,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