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要闻
  • 6:信息披露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观点·评论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产权信息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大行捧场 特别国债利率中性
    一年央票象征性发行
    人民币微跌8个基点
    天津药业将发短融券
    记账式十六期国债20日上市
    英镑大跌 美元本周或触底反弹
    资金面真的被抽紧了吗?
    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年底破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年底破冰
    2007年09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实习记者 周鹏峰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昨日上午,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博会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在发言中表示,经过三年的筹备,今年年底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有望取得突破,13家中小企业将尝试这一创新融资方式。

      据狄娜介绍,目前,北京有3家中小企业计划集合发债,深圳有10家中小企业计划集合发债。她认为,集合发债将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对于担保机构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也是一大业务发展机遇。并表示,发改委下一步将总结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经验,细化相关模式、标准和程序,完善这一新型融资方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失衡,中小企业融资98%依赖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比例不到2%。而集合债的发行,将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并使得中小企业融资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中小板IPO等渠道。

      专家认为,对于大企业来说,发行债券屡见不鲜,对中小企业而言则非易事。但此次集合发债也不是中小企业发债的第一次尝试,据了解,早在2003年,国内不同高新区的12家企业便采用“统一冠名、分别负债、分别担保、捆绑发行”的方式发债(简称“03高新债”),发行总额为8亿元,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3.52%,并于2006年顺利完成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兑付工作。专家表示,03高新债的成功无疑将有力地促进集合发债这一新型融资方式的推广。

      据专家介绍,集合发债的相关设计比单一公司发债要复杂得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容易遇到许多设计问题;同时对于购买人来说,其价值判断也难于单一公司的债券。但集合发债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而对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府而言,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