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时事·国内
  • 10:广告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汽车周刊
  • B8: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金融
    建行 A股IPO融资580.5亿 创历史新高
    广发行高管质疑花旗重组 “广发行正变成花旗分行”
    银行业衍生品 交易联系机制建立
    北京银行 今日挂牌上交所
    如何申请信用卡
    唐双宁:全力支持 光大控股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广发行高管质疑花旗重组 “广发行正变成花旗分行”
    2007年09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广发行高管郭小平称,花旗以20%的股权获得了广发行100%的经营管理权 资料图

      ⊙本报记者 丁燕敖

      

      在花旗集团入主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10个月后,原广发行副行长、现任广发行行长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平称,他对花旗重组带领广发行走出困境正由“充满信心”到“逐渐丧失信心”到目前的“没有信心”。

      不过广发行对外宣传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宣示广发行一份官方声明称:“最近我行高管对本行现状的有关表述并不准确,也不代表广发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意见,本行的改革进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理由一:客户正在流失

      “我感觉,广发行正变成花旗的一个分行。”上周五,郭小平在京出席研讨会时感慨。

      去年12月,以花旗为首的财团在一场号称“世纪之战”的竞购中,击败对手,成功入主广发行。郭小平称,花旗以20%的股权获得了广发行100%的经营管理权。花旗还派任包括行长、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风险控制总监等重要职位。在17人的董事会中,花旗亦占据5个席位,另外一名独立董事也具有花旗背景。

      这位广发行前副行长说,花旗入主广发行以来,广发行并没有看到期待中的变化,一些公司骨干和中层正在纷纷离开,总数达到了上百人。其中,包括5家分行的主要负责人。

      “公司的客户和业务也正在流失。相对于国内同业总资产20-30%的增速,广发行前进缓慢。”郭小平说。

      广发行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拥有全国性牌照,但没有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在重组前,广发行拥有27家分行,530个网点,1.3万名员工。

      郭小平称,尽管广发行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补充资本金迫切,但花旗一段时间内主张发行可转债,而不是上市融资或次级债,因而导致股东间分歧,造成银行业务发展速度受限。

      不过,在郭小平看来,这或许正代表了花旗的某种意图。发行可转债,可以使花旗将来进一步增加持股比例,进而获得公司完全的控制权。因此,与其竞标时的合作伙伴,目前的广发行财务投资者———中国人寿、国家电网等机构相比,花旗显然并不看重广发行短期盈利。

      或许正是上述原因,郭称,花旗来到广发行之后,更多采取的是务虚动作,比如说派出大量人员到花旗进行培训,提议更换银行业务的电脑系统,购置新的办公大楼等等,而不是广发行原来一些员工真正迫切看到的变革:比如补充资本,尽快开拓新业务和增加网点布局。

      郭小平说,仅购置电脑业务系统计划一项,广发行就将为此支出20亿元左右,且购买将通过花旗来进行。另外,花旗目前派驻广发行的高管和技术人员约30人,广发行每年将固定向花旗支付教育培训费1.6亿元。

      

      理由二:部分高管从花旗领薪

      郭小平同时认为,目前关系广发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花旗派来的高管依然从花旗领取薪水,而不是与广发行签订劳务合同。这不仅导致高管间收入不公平,同时,也会导致这些高管只会对花旗负责,而不是对广发行负责。

      他表示,正是基于这个激励机制上的关系,导致广发行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被纳入到花旗的整个战略当中,广发行正变成花旗的一个分行。广发行真正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些紧迫问题不能得到最先解决。

      对于广发行来说补充资本迫切,但曾作为补充资本重要一环的“上市计划”被五年计划里排到了2009年,这在目前国内城商行都已经掀起上市高潮的背景下,广发行正在变的“落伍”。郭小平说,由于资本充足率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各家银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发行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困境:存款减少、贷款增速下滑等。

      “更糟糕的问题是,即便目前我们认识到这种情况,也很难改变。”郭小平说。他介绍称,由于当初在签订重组协议时,几大股东已将管理权协议全部转让给花旗,一无行使时间限制,二是协议规定上述管理权变更需股东大会79.9%比例以上通过,这事实上导致广发行管理权被牢牢控制在花旗手里,无从变更。对此,另有广发行内部知情人士昨日向记者确认,他甚至用此前“娃哈哈事件”来进行说明目前广发行所面临的困境。

      数据显示,现有的股东持股结构中,花旗集团20%,中国人寿20%,国家电网20%,中信信托20%、IBM信贷持有4.74%,粤财控股0.8488%。另外的14.4112%由广发行原分散的一些股东持有。

      

      花旗:稳健发展对广发是好事

      不过,花旗派驻广发行的洋行长辛迈豪此前在回应媒体关于广发行的变革有些偏慢的看法时称,主要是考虑到员工在面临如此之大的重组时有种种担忧,需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变化和达成共识。

      辛迈豪为广发行长期发展所必须首先投入的领域列出的清单即是:电脑信息技术;网点的零售系统以及对员工的投入,在他看来,这些正是广发行未来得到稳健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广发行就是广发行,不是花旗,把广发行变成花旗绝对不是我们的计划。”辛迈豪对媒体说。    

      一位广发行中层管理者向记者表示,培训对于广发行员工来说是必要的,而稳健一点的发展或许对广发行长期来说是好事。他透露说,目前花旗派驻的分散到各部门的技术人员除了例行培训外,基本上对目前各条线的业务没有干涉,这或许对尊重本土员工的创造力有益。而更换电脑系统这一提议目前也已经基本搁置,因为花旗方面意识到,更换可能使目前的业务会面临瘫痪。

      而至于发行可转债,上述人士透露说,在与监管部门反复沟通后,花旗也认识到这在目前的中国基本不可能通过,至今也已经基本放弃。目前股东之间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发行次级债。不过,发行规模、时间等方案的具体内容仍未形成,也尚未上报董事会。

      

      广发:改革正按计划推进

      对于上述质疑,广发行对外宣传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将不予置评,对其他事情不予回应,只是向记者宣示广发行一份官方声明称:“最近我行高管对本行现状的有关表述并不准确,也不代表广发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意见。其对广发行目前改革进程的言论有失偏颇。事实上,本行的改革进程正按照计划顺利推进。”

      就在13日由广发行主办的股份制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广发行行长辛迈豪向媒体透露,继几年亏损后,上半年,广发行已经实现了盈利。接下来,他要继续鼓励员工从重组的阴影中走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业务发展和市场开拓上来,发掘新客户,发放新的良好贷款,以及全力化解不良贷款。

      “事情实际上很简单。冲突存在,但不是文化而是利益冲突。”上述广发行内部人士称。

      一位广发行中层向记者强调称,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能各方的观点会有分歧。不过对广发行来说,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广发行资产规模达3739.08亿元,净资产达127.68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68%;不良贷款率从重组前的28%下降到2006年底的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