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伟飞
终身未嫁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45年之久,在她的励精图治下,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国力蒸蒸日上。但英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却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封杀,于是伊丽莎白女王鼓励海盗袭击西班牙商船,杀人越货补偿贸易上的损失。西班牙人为此很头疼。他们抓住了苏格兰女王玛丽被处死引发天主教徒对新教徒仇视的机会,扯起天主教保护国的旗帜,率领无敌舰队向英国兴师问罪。但英国居然用小舢板打败了海上霸主,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开展远洋贸易的自信心。
1600年的最后一天,伊丽莎白批准成立东印度公司,全称是“伦敦商人对东印度贸易总督及公司”,可见这个“公司”的性质不简单,既是伦敦商人的商业联合体,又担负着行政职权。女王还颁布特许状,让它垄断好望角以东的贸易。第二年,英国商船便启程前往东方。但那时的东印度,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天下,英国商船在那里有被扣押的危险。但英国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离间的本事,利用西方商人与当地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一些地方掘得专买权。1612年和1615年,公司舰队先后两次打败葡萄牙海军。
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以东的贸易则进行得很不顺利。荷兰是南洋的霸主,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比英法两国海军总人数多一倍的海军。英国不敢得罪,因为还指望与同是新教国家的荷兰结盟对抗西班牙。1626年,公司董事会决定除了在爪洼岛的万隆保留一个据点外,永远从东印度群岛退出。但这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全力经营与印度的贸易,加速了印度沦为其殖民地的进程。
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一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公司”。除了做垄断贸易,1670年查理二世还发布了五个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队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这等于是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在海外成立一个国家,但背后的大老板依旧是英王和国会。
东印度公司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力,在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建立城堡,成为他们的军事要塞,此后,继续占领印度其他地区,1774年,占领了奥德,1799年,经过持续23年的战争之后,又占领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强实力的封建国迈索尔。1849年,又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此,英国完全占领了印度,印度全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此时的印度,也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印度,村社是它的社会基础。英国一位官员对它的描述是:“从地理上看,一个村社就是一片占有几百到几千英亩耕地和荒地的地方;从政治上看,它很像一个地方自治体或市镇自治区……居民对各个王国的崩溃和分裂毫不关心;只要他们的村社完整无损,他们并不在乎村社转归哪一个政权管辖,或者改由哪一个君主统治,反正他们内部的经济生活始终没有改变。”不管是哪里来的征服者,印度底层的结构并无改变。但这次不同了,资本主义绝不允许自给自足共同体的存在,它的任务是撕裂封闭的社群,把它抛进商品经济的漩涡。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不能不说与殖民印度有关。殖民者把从印度掠夺所得的财宝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成为工业和商业资本。通过不对称贸易,英国人在获得印度廉价而优质的棉花的同时,却向印度倾销纺织品。与此相对应,印度经济赖以生存的手工纺织业却被彻底冲垮。印度从未在原料出口中积累起像样的资本发展工业。而印度人手工纺织业情节,直到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期间依然十分强烈。
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抽血”的历史,仅从1792年到1837年的46年里,公司就有净利3200万英镑,可它既不是留在印度作为财政备用金,也不是用来增加印度人民的福利,而是全部汇往英国支付东印度公司股东们的股息。
从1838年到1849年,英国的一系列殖民战争的费用,全由印度人民支付,连镇压印度人民大起义的费用,也是从印度人民身上搜刮来的。一位英国的历史学者这样评说东印度公司:“夺取印度的财富和资源,到英国去,但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报偿”,它把“印度变成饥荒的国土,这种饥荒比印度历史上或世界历史上的饥荒,更加频繁,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