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长城
9月15日在北京雍和艺术区的大未来画廊举行了名为“移动———台湾当代艺术家一十五人行”的展览,这是近年来比较大的一次在画廊大规模展示中国台湾地区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作为多元文化并存、市场经历相对完整的台岛艺术生态的一部分,当代艺术的状态究竟如何?其创作的支撑点有哪些?这些会给其前途带来什么?这些要从作品、艺术家和经营运作方三方的表现来寻求答案。
从参展艺术家的年龄构成来看基本上可谓是老、中、青共济一堂,从作品形式来看既囊括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传统形式也有灯箱艺术等新材料尝试,而从作品的创作支撑来看基本上是区分清楚,大致可分四类。一类是年长的艺术家大多是依托传统文化和媒介本身的特质来进行创作和生发,比如于彭等人的水墨艺术属于一种新文化境遇中的性情表达。另一类是在东西方的文化框架和艺术案例中寻求着力点,进而或者调侃、戏谑或者融合比照,进行一种智性的表达。这类的艺术家一般都是年近不惑,文化积淀、生存体验和思考模式的确定使他们大都游弋于文化的断层空间中并以其独有的生命感悟和价值体系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做出反应。第三类则是新一代艺术家们,从本次展览来看他们的创作大多与日本的卡通游戏、漫画和扮装有关,还有一个是佛教的样式,这些在年青一代的作品表现中比较集中的出现,前一个尚易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佛教题材感兴趣则有些疑惑,因为年龄、阅历等方面还比较少沉淀,而佛家的沉静和探求很难和年少气盛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作品中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将佛教样式和当代的思维做对接的呈现,穿着袈裟的打碟其实也蛮酷。
大未来画廊以其经营民初经典油画家的作品而著名,作为一个经营资历较久、行业声誉较好的中介机构,在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市场持续飙升的状态下将中国台湾地区的当代艺术引进大陆的生态圈的努力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主流市场板块和区域板块的增量递升是可以在辐射效应和类比效应的作用下有共同的提升,但是需要做的是找准对接和借力的时机并安排好正确的推广策略。台湾地区的艺术家因为市场状况的影响这些年来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安心创作,大多艺术家还有丰富的跨文化游历体验,对于国外的艺术状态有较好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丰富积淀促进创作的良好条件,如果艺术家能从本真状态出发认真思考自己存身的时代、生存境遇和变迁以及文化演变,并且以一种智性的艺术语言予以表达,那生发出来的作品就会具备很好的品质和内涵。
单纯的移动从来都不会发生什么,但是移动是不可或缺的开始,关键是位移之后的推介和艺术家思维的阐释氛围营造,使其艺术思考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样才会将交流带入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平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