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信息披露
  • 8:时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披露
  • A6:路演回放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9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特别报道
    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认为:汇率小幅升值难阻我国贸易顺差扩大态势
    华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 华商领先企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2007年度第一次分红预告
    QDII利好影响下,分析未发行A股、 但业务独特股份中油备兑权证
    为宏观政策调整 提出四大建议
    ■精彩发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认为:汇率小幅升值难阻我国贸易顺差扩大态势
    2007年09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持续扩大,这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自发决定的,任何低成本的措施,比如适当加快进口、汇率小幅升值等,只能暂缓外部压力,却难以阻止中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基本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2日召开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7年第三季度)”,其间发布的《全球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外贸与外资》报告中提出了上述观点。

      ⊙本报见习记者 马婧妤

      

      《全球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外贸与外资》认为,目前以“储蓄投资缺口”和“贸易顺差”为主要表现的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失衡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国际分工体系没有出现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政策或战略调整,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

      

      “被动出口”悖论

      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到底是谁影响了谁”这个问题时,人大经研所报告分析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因而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造成的宏观经济外部失衡问题,也是全球经济失衡引起的。

      报告否认了贸易顺差是“国内产能过剩造成被动出口大幅增加的结果”,提出中国出现的顺差扩大等外部不均衡问题,是由于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大量增加、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报告还提出,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向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以及低价、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形成的自发比较优势转变。

      报告分析,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由国内产能过剩导致被动出口引起的,那么数额巨大的出口产品流入世界市场,必然导致该产品全球价格的下降,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则说明中国对产品全球价格的影响有限,是价格的接受者。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6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5023亿美元,是1981年至今累计贸易顺差的78.4%,而仅2005年到2007年6月的贸易顺差就接近4000亿美元。

      在中国顺差增速不断加快的同时,1997至今的十年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却稳中有升,中国的大量出口并未造成出口价格指数的恶化和产品定价的大幅降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价优势,使得出口大幅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同时大幅增长,2005年,纺织、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出口利润均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

      

      缩小顺差将是长期过程

      人大经研所报告认为,我国目前正在由加工贸易国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贸易增长模式也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这既符合中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要求,也顺应了产业资本跨国转移的趋势。由此,在全球经济失衡不出现调整拐点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引发的外部失衡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贸易顺差仍将持续扩大。

      1995年到2006年,我国中间品出口占比从40%上升至50%,资本品出口占比由10%上升至25%。同期,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8.3%上升到23.6%,工业制成品相应从81.7%降至76.4%。此外,2007年1至6月,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逆差为795.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顺差为1920.6亿美元。

      统计数据表明,过去十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比逐年上升,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则快于工业制成品。

      人大经研所认为,我国已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进出口为主导,辅之以初级产品进口的国际分工贸易模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与发达地区产业内贸易快速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渗透力明显增加,这为中国带来了大量且持续的顺差。在国际分工体系没有出现较大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很难通过低成本的短期措施达到缩小顺差的目的。

      报告提出,未来我国贸易顺差的缩小应当通过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来实现———包括改革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劳动力成本和收入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廉价、充裕劳动力形成的低价比较优势。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将有助于贸易顺差的缩小,但无论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还是产业结构升级,都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