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似乎从未经历过如此美好的时刻。2007年上半年,十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净利润增幅达到了57%,是同期中国热的发烫的GDP增速的5倍多。而就在两年前,舆论还在讨论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是否已经破产。而此前银行股是否已经“太贵”也引发了热烈讨论。
银行股高增长仍可期
一些分析师们相信,2007年的春夏两季将会被证明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好的时刻,类似的高增长不大可能在将来得到复制,但他们仍相信,起码在未来2-3年内,银行业30%左右的平均利润增速仍然可期。同样相比大盘2007年40倍左右的PE,银行股的比较估值优势仍存。“走过峰顶仍有好景在”申银万国分析师励雅敏在其最新的银行业研究报告中说。
支持其做出这一判断的是促成银行上半年业绩爆发式增长的那些因素有望在未来会得到保持。这包括:存贷款规模稳健扩张、净息差的扩大、中间业务的收入增加以及信贷成本降低等方面。不过,这显然依赖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强劲发展的势头以及对于银行的那些制度性保护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每一次加息之后,银行股不跌反长。来自银行业的资深人士认为,只要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类似这样的调控事实上对于银行已经形成“免疫”。对于各家银行来说,真正紧迫的是抓住当前的有力形势,进行战略转型,提升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比重,并强化风险管理。
尚需苦练内功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与国外著名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来自贷款的收益仍然占据绝对比重。而存贷利差的普遍扩大也主要是受益于目前的加息周期,并非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例如,尽管今年央行5次加息,但各家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却多为负。这在加息周期中并非正确的策略。
不光是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需要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则是更重要的要素。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则是另一个不确定的政策因素。央行显然正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在这方面促使银行作出改革:比如对债券投资作出更为合理的组合。银行业人士相信,总体上银行业前景仍然看好,但那些反应慢、转型迟钝的银行将在未来竞争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临困境。他们需要更多艰苦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