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信息披露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绕不过去的三元悖论
    中国GDP迷局:第101种解读
    谁说沪深股市步入“无庄时代”
    恰同学少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恰同学少年
    2007年09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王育琨

      管理专家,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

      100年前后的恰同学少年,传递着同样的清明:唯有反求诸己,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源。

      人们习惯于“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之类的说法,可是毛泽东19岁时的一首《咏蛙》诗则一反常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青蛙“我是”的状态:“蹲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想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青蛙像一只老虎一样威风八面的蹲坐在池塘旁边,一会儿闭起眼睛来养精神,一会儿又环顾四周,不怒而威。春天有了雨水,青蛙总是最先欢快的开叫,使得它的叫声就代表了春天的来临。从中我们看出,青蛙并不是故弄玄虚,学老虎蹲坐唬人。而是有一种判断在其中:春天来了先开叫。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很好地表达了这个主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年轻的毛泽东,沉浸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中,经历被雨淋整个夜晚等等挫折,能够做出独立判断,成为学生们的主心骨,并能够把为社会的改造与中国之未来而兴奋莫名的追求,宣布为“我是”的状态。

      100多年以后的恰同学少年什么样子呢?2004年2月号的《时代》杂志,将一位酷酷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搬上封面,被作为中国80后的代表,来与美国“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今年7月8日《泰晤士报》以被“圈养的一代”(1977-1999年出生)这个词语,来形容80后的太过依赖、缺乏独立的一代。也有人以此来言状当今的中国少年。

      100年前的恰同学少年今犹在。在被互联网夷平了的新大陆上,80后的一代,借着广泛的接触和庞大信息量的处理,早日进入了独立判断的“我是”状态,势头甚至盖过了70后、60后、50后,成了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只要你想,世界都在你的面前;只要你有足够的商业敏锐,你就能捕捉到他人无法企及的商机;只要你开放,所有的办法都会向你涌来;只要你意志力强,就没有人比你走得更远!他们中的李想对世界宣称,“互联网就是为我而生”。

      1981年出生的李想,高中时曾给《计算机世界》等报刊撰稿,1998年做个人网站,1999年高中毕业后凭着一台电脑、一根上网线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当时吃住在家里,每月花费就是几百块的上网费,可头一年就进账10万。2000年注册PCPOP并开始运营,2005年,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现在领导着150人的团队,身价已经过亿。

      李想和他的团队一直恪守着李想定律:如果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获得200%的回报。李想把观察自己变成了本能。习惯于跳出处理事务的细节中看事情。年轻的他说话却充满沧桑:“所有的错我都犯过,所有的困难我都遇到过。但是,我都很好地解决了,而且我也掌握了解决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自己就提升了”。从早期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后来坚持目标的责任心,李想发现做企业家是最有意义的创造“我是”。

      李想来自一个开明和幸福的家庭。这让他可以在高中时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起了计算机和BBS,而当他决定不上大学而选择创业时,家庭也支持了他。他的父母可能不是太成功,没有想到要以自己的规格打造孩子的前程;也可能不很清贫,非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发财梦想。他们施予了李想很重要的素质:独立。很多情况就是这样,美德不是产生于温室,也不生根于干枯的沙漠与寒冷的峰顶。

      同是1981年出生的高燃,清华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2004年创业失利,2005年2月,找到当年的同学邓迪,两人合伙创立了Mysee。12个月后融进了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6年10月,高燃离开了Mysee。2007年伊始,高燃又创立了海川传媒并迅速获得1000万融资。创业挫折甚至失败,没有丝毫打击他继续前行的“霸蛮”,一种舍我其谁的执著和勇气。湖南人的“霸蛮”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新近在一次论坛上,当主持人说风险投资一般都追捧投资者看好的投资报告书时,他直接说,错!投资者更看好的是其以前失败的经历!在失败和挫折中更新改造着自己,不断形成新的判断,铸造新的见地,创立新的“我是”。创业是一种综合自我的实现。在创业中高燃体会“我是”。

      在创业的“我是”过程中,高燃的判断力跟着提升。他不满足一己的进步,组织80后创业者俱乐部,定期聚会交流。那些有着强烈“我是”感的年轻人,要集中起来相互得益于头脑风暴。他不满足于这个圈子。他历经努力终于报考了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师资并不见得是他最满意的,但是那里的学员人脉是他最喜欢的。他喜欢没有距离地跟高手交流。高燃的判断力在创业与交流互动中跟着增长。他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好奇。

      李想、高燃等就是今天的恰同学少年。或许,他们在起步时抱定的目标并不是太高大,可能只想赚几千元上万元。但是他们的圈子在不断扩大,他们的事业在不断开阔,他们的目标也在不断生长。在创业的实践中,他们意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