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琳
近年来公共艺术一直都是一个人们经常提到的术语,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公共空间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中心的大中城市也加快了城市化的建设。最为直接的体验就是城市之间越来越像了,这种无差别的现代建筑充斥着各大城市。何以能体现城市特色?何以能让公众与城市精神密切结合?人们对于空间开始进行思考,其关注和认识发生着转变,这也正是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强调主体性的表现之一。
我们一般把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种设计在很理想的情况下就是一种总体的规划,它涉及到空间内每一个因素,这种整体性掌控确保了实施结果的匹配性和无争议性。
中国各大城市中到底有没有公共雕塑?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问题就在于有多少好的公共雕塑,如果仅仅把放置在一定空间里的雕塑作品就称之为公共雕塑的话,这就失去了“公共雕塑”这个提法的意义。作为一个空间的元素之一,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建筑、一个广场的标志,这是与那些批量生产的出于装饰目的的“作品”不同的。丹尼斯·奥本海姆曾说过“公共艺术是危险的”,他所说的危险道出了公共艺术创作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无论是委托方、作品理念还是作品自身创作中的不可修复性都使得艺术家困难重重,疑虑多多。事实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新观念影响下的公共雕塑,但良莠不齐,实在难以归纳定性。
在国内还在酝酿新的突破的时候,国外一些艺术中心或机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化运作。无论是在艺术家的选取还是与相关部门的洽谈,都使得公共雕塑的运作拥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像让·贾伯耶·密特朗创办的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JGM Galerie)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们以雕塑作品的收藏和经营为主项,在欧洲无论是政府、私人机构、收藏家还是基金会都与他们有着良好的客户关系。他们进军中国的行为,咋一看,似乎是一种很商业化的举措,甚至有着某种“文化入侵”的味道,然而,对于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将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将带动中国本土雕塑艺术、公共艺术的提升和发展。这样的理念在国内几乎是没有的,当大部分人还周转在画廊、拍卖会,围绕着架上绘画忙碌的时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雕塑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从严格意义上的大型户外公共空间雕塑展几乎不存在,虽然雕塑展不少,但显然很难在一些雕塑作品中看出一定的空间意识(针对公共雕塑而言)。尽管国内的一些当代雕塑艺术家已经开始从事主题性艺术创作,且抛弃了那种惟妙惟肖的“酷似”,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现状,反映现实生活,作品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意识,但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公共雕塑?有多少可以被置于广大群众生活的公共空间之中?这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创作的问题,还要有推广者、经营者、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此时,专业的经营机构是公共雕塑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等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挺进,公共雕塑的推出是这项进程中的必然需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希望也有理由相信公共雕塑在当代必当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