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0 月 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9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9版:艺术财经
    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泡沫”仍将延续
    中国公共雕塑 需要专业推广者
    公共雕塑在中国将大有作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泡沫”仍将延续
    2007年10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晓刚“血缘”系列作品《血缘:同志》在纽约苏富比2007秋季拍卖会上以250.5万美元成交
      岳敏君的《公主》在纽约苏富比2007秋季拍卖会上以194.5万美元成交
      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在纽约苏富比2007秋季拍卖会上以306.5万美元成交
      陈逸飞的《大提琴手》在纽约苏富比2007秋季拍卖会上以228.1万美元成交
      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旧有市场经验既无法适应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年的“补涨”行情,更无法适应中国当代艺术自2006年以来从“补涨”行情迅速发展为“领涨”行情的市场结构性的演变。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在流动性过剩和中国艺术市场结构调整偏好发生改变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高价状况仍将延续。

      ⊙赵力

      

      近来关于艺术市场的泡沫问题再度成为坊间的热点,而在网络上有关艺术市场的泡沫话题又直接与中国当代艺术挂上了钩。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泡沫,而泡沫的始作俑者就是价格不断暴涨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市场泡沫还未到秋后算账时

      事实是关于艺术市场的泡沫化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伴随着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进程,这个话题也被人们不断提起。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谈及泡沫化的时候,似乎总是想要找到那个制造泡沫的“罪魁祸首”,或许它的潜台词是一旦泡沫破灭,这个“罪魁祸首”理所当然就可以成为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中国书画是最早被揪出来的“祸水”,现在则轮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然而,就像一些人所说的“啤酒本来没有泡沫,泡沫只是倒酒的人倒不好才倒出来的”,以此而论,泡沫并不属于那些艺术作品,市场中的人为因素才是泡沫的制造者。

      正如笔者之前的文章所述,“现在还没有到秋后算账的时候”,因为目前的艺术市场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在市场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泡沫的生成,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市场机制是否有可能在制造泡沫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消减这些泡沫。

      价格暴涨有其必然原因

      以中国当代艺术而论,近期价格的暴涨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然而现实价格的高低无疑又具有可比的特性,换句话来说现在的高价是对应于过去的低价而表现出来的。事实是在2004年之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种价格的偏低不仅对应于其它艺术品类的价格水平而言,也对应于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自身艺术价值而论。以内在价值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无疑是近年来最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中国艺坛最有代表性的方面,这一点有目共睹。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暴涨,既是市场热点此消彼长的结果,又是其内在价值被发现并迅速取得共识的结论。

      同样的事实是,我们的确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经验仍停留在此前的市场狭小、价格偏低的旧有层面,这种经验既无法适应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年的“补涨”行情,更无法适应中国当代艺术自2006年以来从“补涨”行情迅速发展为“领涨”行情的市场结构性的演变。从全球艺术市场的宏观角度来看,当代艺术无疑已经奠定了其在当下市场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这种结构性的转变趋势仍会愈演愈烈。伴随着这种转变的趋势,当代艺术的价格飞涨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要以全球化视野分析中国市场

      事实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暴涨,不仅是全球艺术市场发展趋势的区域性反映,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国际市场的具体成果。而从现实情况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市场中心登堂入室而迭创高价,既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国际化的市场特质,也反映了其高价的取得是在中国、海外购买力合力作用的结果。

      而从市场内部体制加以观察,自2004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急速完成了其自身的调整转向。从2004年“普涨”的行情,到2005年“名家”的行情,再到2006年以后越来越明确的“名作”行情,市场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内部调整从速地优化了其结构。而从这个意义而言,基于艺术价值的普遍共识基础之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高价,或许有了更多的实在理由。

      流动性过剩催生市场泡沫

      回到泡沫的话题,当下的中国,在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加剧的现实情况下,在中国艺术市场逐渐向投资型市场过渡的现实背景下,购买者个体的理性行为就是尽可能地买入资产以避免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然而这些个体的理性行为的总和或许会带来非理性的市场结果,从而生成出大量的资产泡沫。单纯从价格角度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已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高位,但如果我们站在大类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衡量各类资产的价格水平和投资成本,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格透明化、流动性增强、真伪易辨,其进入的门槛也在进一步降低,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各种金融投资衍生产品相比,其投资的正效应也在进一步放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资金流动背景下的艺术购买者心理和行为,或许要比研究现实价格的高低对于判断艺术市场未来发展会更加有效。而对于市场是否泡沫化的研断,在中国当代艺术处于历史高位的当下,我们也只能也必须从市场趋势结合艺术品内在价值的角度来进行。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在资金相对充裕和中国艺术市场结构调整偏好发生改变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高价状况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