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环球财讯
  • 8:价值报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时事·天下
  • 12:广告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中国走向资本大国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按套内建筑面积售房 有利于减少面积欺诈
    提供优质低价公共产品是政府责任
    公司债宜成为构建均衡金融结构突破口
    “企业债热”的 非品种意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按套内建筑面积售房 有利于减少面积欺诈
    2007年10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贾必

      

      以后,广州市民买房只要算套内面积就可以了,无需再管建筑面积。10月1日《物权法》实施当天,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公示相配套的测绘办法———《关于建(构)筑物房地产测绘中贯彻实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小区共有建筑面积不进行分摊到户,即取消了现有房产证上的公摊面积说法,以后市民买楼只看套内面积就可以了。

      建设部在2001年颁布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规定了商品房销售三种计价方式:一是“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二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三是“套”。但是,除了个别有明确要求的城市外,绝大部分开发商采用的都是按“建筑面积”卖房。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按“建筑面积”卖房更容易诱发开发商的暴利和欺诈,按“套内建筑面积”卖房相对而言则对消费者更有利。

      按照“建筑面积”卖房对于开发商的好处显而易见:

      其一,“公摊面积”的计算不透明,开发商可以自由发挥,增加“额外”收益。尽管有关部门对“公摊面积”也曾作出种种规定,但是,由于“公摊面积”的计算和标准相对专业,公众普遍不熟悉,一些开发商会通过做手脚,增加“公摊面积”,而增加的部分自然会进入“建筑面积”,从而使以“建筑面积”计算的总房款增加,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其二,开发商可以通过多造建筑物虚增出来“公摊面积”,将建筑成本转嫁给购房人,而由自己将“虚增”出来的建筑占有、出租或出售,以此获得收益,这等于是购房人出钱而由开发商独享收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车库、地下室,一些不良开发商把地下室和车库作为共用面积悄悄分摊给业主,随后又单独出售,等于是双重获利。

      其三,现在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基本上都是按“建筑面积”收取的,这样对消费者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比如,“公摊面积”并不供暖。如果“公摊面积”不实,消费者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购房时多支付房款,还不得不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不断支付更多的成本。尤其是在今后物业税开征以后,按“建筑面积”买房、售房对消费者的不公将更直接地体现出来,而按照“套内建筑面积”来计算,消费者就可以少支付不少冤枉钱,减少居住成本。

      其四,开发商增加“公摊面积”的伎俩不易被消费者发现。根据《房产测量规范》的规定,成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三部分组成。消费者可以据此轻松计算出“套内建筑面积”,得出所购房屋面积有无缩水的结论,从而及时维权。而通过“建筑面积”买房,消费者连分摊面积是多少、是否合理都弄不清楚,很难进行维权。

      尽管如此,据中消协统计,近年来,商品房面积不实的投诉仅次于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而高居第二———倘若公摊面积透明,相关投诉恐怕还要大幅度增加。

      因此,买房根据套内建筑面积计算有利于减少商品房面积欺诈,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其实,在《物权法》出台后,全国都应该根据“套内建筑面积”买房、售房。《物权法》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而目前房屋共有权对应的共有建筑面积是通过分摊方式获得的,即把其分摊到户,违背了《物权法》精神。

      实际上,据笔者所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按照“房屋建筑面积”买房、售房的,大都是根据“套内建筑面积”或“套内使用面积”(每套住宅户门内除墙体厚度外全部净面积的总和)来计算房屋面积,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建筑面积”欺诈的因素。

      当然,按“套内建筑面积”买房、售房,也须防止开发商压缩楼盘的公共空间,降低楼盘的品质。在这方面,广州市防范于未然的做法值得借鉴。广州市出台的《意见稿》规定,小区共有建筑面积不作分摊,而以“另共有面积”方式注记,并将建筑物的共用部位面积分项列明,使业主更清晰了解自己的共有面积的使用范围及构成要素,并合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有权和共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