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 琳
首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即将开幕,由中国Video艺术最早期的实践者之一的张培力带领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将是首届电子艺术节的重要参与者。除了要参与电子艺术节开幕式的“感·动”新视觉音乐会中的第二幕:器乐、现代舞、电子音乐与虚拟现实影像的创意和技术完成之外;还有一场专门由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学生作品组成的联合展览“叠化”也将在艺术节期间隆重展出。届时将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本科教育开办4年来的一次集体大阅兵。既处于新媒体艺术教育前沿又是新媒体艺术孜孜不倦的创作者的张培力教授,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未来有着自己审视和鲜明观点。他说,艺术的发展不存在趋势,也不需要趋势,混乱比单一更健康。
新媒体艺术界定允许模糊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该如何界定它?”这个问题,张培力教授说,这是一个边界的划定问题,也是目前艺术界争议很大的问题,很难去说得清。他认为,“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它是相对而言的,是流动的、时间的概念。油画相对于西方古代的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等是新的媒体;印刷术的产生使版画成为新的媒体;摄影也是如此;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媒体———Video艺术产生;进入21世纪,计算机、数码、互联网等技术的产生,再次让艺术的创造和表达出现各种新的可能。因此,不可能用“新媒体”来涵盖任何一种或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也是允许模糊的,模糊说明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会产生。
混乱比单一有序要更健康
新媒体艺术是在探索技术与艺术的可能性,是艺术家对既有艺术创作方式的不满足,是艺术家对待艺术的一种态度。而在这种态度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信息、思想和观点和这些信息以及观点是否被观众所认可,而不是用哪种形式去表达。张培力教授说,“新媒体”的特点就是使艺术更多样化,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有低端技术的使用,也有高端技术的介入。艺术本身最大的特性就在于创造性,艺术史的发展也是不断更迭的历史。有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必然也会有反媒体、理性媒体艺术的出现。在当下,无序混乱比有序单一要更健康,更有利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藏家和机构开始收藏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产业,无疑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巨大支持。但这种艺术的存在方式、技术条件和播放方式等对于私人收藏来说还不成熟。但张培力教授透露,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参与收藏,但他们的收藏不是单凭口味,也不是为投资而收藏,上10万美金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数目,他们的收藏更多的是留住艺术发展的脉络。
新媒体艺术还存巨大困境
张培力教授也指出,目前新媒体艺术在中国还存在巨大困境,这种困境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艺术家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技术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西方,很多艺术家已经完全能独立工作,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进行程序编辑,从而使他们的创意充分地得到实现,因此其创作的可能性也就大很多。而中国艺术家则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他们即使有很好的理念和想法,但由于技术的问题则没有办法完成或者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完成。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已经有大量的组织机构在支持着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他们可以打破各类学科之间的局限,将艺术与计算机、数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多种学科领域融合交错在一起,使新媒体艺术的各种实现成为可能,同时形成产业化。
教育结构是困境的源头
那么这样的困境何以存在?张教授提出了两点:
首先就是中国当下的教育结构机械而僵化,对于中国新媒体艺术或者说整个艺术发展是很滞后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注重学生的绘画功底或者说是写实、写生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而西方则更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很多艺术家在绘画功底上或许并不是很扎实,但却更有创造力;另外从招生机制上西方也较为灵活,艺术院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可以是学建筑、生物、历史的,也可以是学化学、物理、数学的。因为西方的艺术素质教育是从小就开始培养,进入大学后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或跨专业。然而中国的学生往往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真正的艺术,例如,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很多根本都不知道新媒体艺术是什么,也不知道学什么,学了之后能干什么。
其次,新媒体艺术还存在社会认知问题。当下的关键在于观众要对艺术的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