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1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不仅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一项战略。
就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而言,无论是出于集聚效应的考虑,还是从现实发展的情况来看,金融中心城市内部往往都拥有承载其核心金融功能的区域,就像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伦敦的金融城。那里,是金融中心的心脏,是全球资金聚散的枢纽,也是金融业者心中的圣地。然而,复杂的交易、纷繁的机构、传奇的历史也给这些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李俊辰先生的《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则为国人了解伦敦金融城的概貌开启了一扇门。作者以他的现场观察和资料搜索,透过伦敦金融城的历史演变与奇闻逸事,辅以详实的数据,把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和现代风貌、独特传统和当今地位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面积仅有五平方公里的伦敦金融城,其产值却占到了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在这里,汇集了全球外汇交易的31%,两倍于大洋彼岸的纽约;它承揽了全球场外衍生品交易的36%,也是首屈一指;它聚集了287家外资银行、近180家外资券商,占据了全球跨境银行信贷市场份额的20%,国际债券二级市场份额的70%;它集中了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海洋与航空保险业务,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在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有453家外国公司挂牌上市,这一数字在全球独占鳌头;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着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决定着全球原油基准价之一———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在罗斯柴尔德黄金交易所,制定着全球黄金交易的定盘基准价……
尽管大英帝国的太阳早已落山,不列颠如今已不再拥有重要的商业船队,伦敦港也不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然而,伦敦金融城至今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服务和海事服务中心。尽管英国游离于欧元区之外,尽管伦敦不是欧元本土的交易场所,然而事实证明,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在欧元诞生后反而得到了增强。目前在伦敦使用欧元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比任何欧元区城市都要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伦敦金融城的长盛不衰?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汇集,以及完善配套措施的保障。
当一个城市聚集了足够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如下的良性循环:金融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促使现有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也催生了差异化新产品的开发,以更好地满足各层次的金融需求。于是,在伦敦金融城,你总能便捷而且低廉地获取所需要的金融产品,这种无可比拟的市场广度和深度,形成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汇聚的强大磁场,由此进一步强化金融城的优势。
资本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是展开金融业务的前提。专业技能的承载,依靠的是金融人才。伦敦金融城的专业人士对市场更为了解,能提供更合适的方案和建议,这是许多客户不远万里选择伦敦从事多种交易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伦敦金融城,你可以遇见各种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金融人才,这又产生了另一个良性循环:伦敦金融城拥有的国际人才越优秀,金融城的竞争优势就越强,由此吸引而来的高层次人才就越多。
至于伦敦金融城对金融交易的配套保障,不仅表现为完善的法律、会计和咨询服务的支持,而且也体现在其行政、执法和司法领域的特色与效率。伦敦金融城由其自治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和议会主宰,这些都是中世纪“商业行业公会”的遗产,因而,为商业交往提供便利的思维模式根植于这些机构的肌体。伦敦金融城的市长,其使命就是为金融城的市民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更多的赢利机会;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法庭,其作用是为商业纠纷的解决提供公平的环境;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警局,其职责是优先处理商业犯罪案件。这些都是吸引金融机构来此经营,金融人才到此发展的必要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应该能为今日上海的小陆家嘴和外滩地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提供不少启示。
相比伦敦依靠两百余年的时光自然积累起来的声望和地位,上海希望在一二十年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和助推,来提前启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如此看来,配套保障建设的先行,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更为重要。高效的行政、公正的司法、严格的执法,这些都非常必要。但仅仅这些,还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足条件,我们还需要其他措施的有力配合。
笔者两年前曾对驻沪外资金融机构作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吸引机构和人才、留住机构和人才,需要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发展前景,需要一个富有效率和弹性的政策与税收体系,还需要一个温馨宜居的人文环境。这些或许就是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必须倾全力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