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十七大特别报道
  • 3:十七大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基金
    封基昨现“过山车”行情
    中银增长基金今起开放申购
    宝盈鸿利收益基金降低赎回门槛
    中短债基金借“转型”重焕生机
    万家180指数基金分红今日到账
    指数基金的种类有哪些?
    华夏回报二号第17次分红
    东吴基金:高估值下如何生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短债基金借“转型”重焕生机
    2007年10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宏

      

      今年以来,中短债基金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在今年8月至今短短的两个多月中,业内交易相对活跃的5只中短债基金,已经有3只完成了更名转型工作,而据权威人士分析,这一势头尚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曾在市场上占据相当份额的中短债基金纷纷走上“转型之路”?中短债基金转型后又成为了怎样一类基金?转型后管理状况又怎样?日前,记者通过采访揭开了中短债基金的转型之谜。

      

      因市而变

      作为业内第一只中短债基金的基金经理,博时稳定价值基金基金经理过钧是业内较早意识到中短债基金面临转型压力的人。

      “大概在去年2季度,新股可能恢复发行的消息开始流传,我就意识到中短债基金面临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过钧说,之所以这么考虑,是因为参与新股申购作为一个风险低的投资项目,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机构有明显的吸引力。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水平将因此改变,原有的对于包括中短债基金在内的大量投资需求也会改变。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自2006年新股重新启动发行以来,5只中短债基金的规模平均缩水80%。其中,缩水比例最大达到88%。而新股启动发行的一个月内,低风险基金的大部分机构投资人就已经快速流失了。原有投资群体规模的大幅缩小,债市投资收益风险曲线的剧烈变化,促使多数中短债基金先后走上了转型之路。

      

      启动转型

      那么,中短债基金转型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过钧表示,中短债基金目前的转型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以博时稳定价值基金为例,该基金转型主要集中在:去掉原有对于债券投资的久期限制;变成本估值法为市价估值法;以及增加了可转债和申购新股的投资品种。

      其中,增加了新股和可转债投资的原因众所周知,就是在当前股市火热的时候,通过开辟低风险但收益率超过债券品种的新股申购以及可转债的投资途径,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给基金持有人提供更高的收益回报。

      “据测算,在目前市场中进行新股申购,同时加上实施稳健的债券投资,年预期收益率还是比较理想的,而基金实际承担的风险依旧维持在较低水平。”过钧分析说。

      去掉债券投资的久期限制则是考虑了债券市场的最新变化。在过去一年中,债券市场经历了两轮大的下跌,债券市场各品种的收益率从较低水平逐步上升到历史区间的相对高位,尤其是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价值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这种情况下,再把债券投资限制在3~5年期以下的话,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债券市场的新形势,而通过加大久期、增加债券投资的灵活度,将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过钧认为。

      随着中短债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投资期限的增长,基金原来采用的成本估值法已经不能和投资要求相适应。因此,基金对估值方法也多有调整。

      

      新股斩获

      而伴随着A股市场的逐步走高,一、二级市场差价不断拉大。新股申购已经成为转型后的中短债基金的收益主力。

      10月8日,中国神华上市当天,博时稳定收益的基金单位净值从1.008元上升到1.021元,当日净值上升幅度达到1.29%。这个幅度大大超过转型前每月千分之一点三左右的收益水平。而若累计节前9月28日,中海油服上市带来的0.3%的收益,则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该基金的收益已经达到整个上半年的1.5倍。

      而类似的提升在转型后的基金中较为普遍,10月8日,南方多利的净值上升幅度为1.26%,此前9月28日该基金净值上升为0.55%。诺安优化债券(原诺安中短债基金)在9月25日建设银行新股上市时,也曾达到0.6%的净值上升。

      基金分析人士认为,转型后的中短债基金已经成为具备一定超额收益的低风险基金,在收益水平提升的背景下,该类基金正在重新焕发生机。而对于市场内的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来说,也多了一个抵御通胀的投资选择。

      对于中短债基金而言,两个月前开始的大胆转型已经开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