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十七大特别报道
  • 3:十七大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特别报道
    中国制造实现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中船重工:依靠科技优势扬帆“领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船重工:依靠科技优势扬帆“领航”
    2007年10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在百舸争流的国际造船舞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业绩引人注目:国际知名船东抱定“非中船重工不可”的心态,宁愿多付钱也要这家企业的产品。公司建造的船只70%都是出口到国外,订单已经排至2010年。 究其原因,还是中船重工依靠自主创新,打出“科技优势牌”,打造了一个“制胜引擎”,才在激流澎湃的世界海洋里扬帆“领航”。记者走进这家大型国企领略着他们的风采神韵。
      ⊙本报记者 李雁争

      

      自主创新: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

      8月20日,中船重工旗下的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11万吨成品油船27号船顺利交工。

      11万吨成品油船是中船重工的代表船型之一,被国内外航运界誉为“中国大连型”,目前已批量承接40艘,建造周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万吨成品油船的开发建造是中船重工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打造中国船业巨擘,跻身国际一流,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这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更是未来的不变方向。”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钱建平自豪地告诉记者。

      38.8万吨矿砂船、32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18万吨散货船、6600箱集装箱船、23万吨FPSO、305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成为集团订单主力,平均单船吨位已经由去年底的6.5万吨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0.8万吨;VLCC、11万吨成品油船、4250箱集装箱船、18万吨散货船、海洋石油平台等主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订单都已超过30艘……在中船重工的订单上,这样的大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正成为主力军。

      而在这些业绩的背后,是中船重工对科技创新不懈的追求和“不惜血本”的投入:每年产值的9%左右投入科技创新,仅2006年,企业投入自主开发的资金就达30多亿元。

      国际公认“船舶工业两条腿”之一是船舶设备,但这正是中国的“短腿”。事实上,“船壳子”需要各种设备来填,船舶设备约占船舶总造价一半左右,在多功能滚装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附加值船舶上,其价值比重甚至高达六成。

      今年6月底,集团下属的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建造完成了两个“巨无霸”:8K90MC-C超重型柴油主机和7S80MC机超重型柴油主机。前者是目前国内建造的最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单机功率达5万马力,后者使目前国内建造的最大油轮———30万吨VLCC首次装上国产柴油机。它们的诞生,结束了国内大型船舶柴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

      

      高科技:扩大规模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开发是决定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重要一环。”中船重工规划发展部主任刘悦对记者说。“在巩固造船主业发展成果的同时,公司利用自身技术、设施方面的实力,将优势扩大到相关产业和产品。高科技决定了我们规模效应的扩大。”

      目前,中船重工培育开发的风帆蓄电池、昆船物流、武船钢结构等一批产品,不仅服务于三峡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国家重大工程,而且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

      2007年,国外公司以开放源代码为前提与昆船公司合作进行物流开发,标志着集团公司在这一领域得到国际同行的推崇。心脏药物支架、钛合金制品、煤矿用液压支架、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等是中船重工近两年发挥技术优势开发的新产品,销售额连年攀升,并已占据了这些领域的制高点。适应节能降耗需要,开发的余热锅炉、火炬回收系统等新产品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大力开拓市场,精心组织安排非船产品生产,抓紧实施相关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非船产品产销两旺和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民品非船经济总量153亿元,同比增长58%,占中船重工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37.4%。非船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标志着集团公司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正是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推动下,中船重工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与2000年相比,总资产、经济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六年翻二番,在今年国家质检总局评选的“中国名牌产品”船舶行业三个产品中,中船重工两项产品榜上有名;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连续两年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名列第一。

      在新近公布的中央企业2006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榜单上,中船重工连续三年被评为A级。连获三年A级表明中船重工已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科技创新:不变的引擎动力

      据统计,中船重工占据了国内造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占世界造船能力的约6%。2006年中船重工总资产达到1300多亿元,总产值600多亿元,净利润25亿元。今年1-7月份,中船重工承接船舶订单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手持订单任务已安排到2010年,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船重工正在大连、青岛、山海关等地大规模兴建造船基地。据预测,到2010年公司造船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总产值将超过1200亿元。

      在优秀的发展业绩面前,中船重工看到更多的是“不足”与“忧患”。 钱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讲的是差距:“和日本、韩国等造船业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单位效益等方面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根据已经确定的目标,中船重工将被打造成中国船舶业“最大最强”和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这样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推动了中船重工的发展,也将为实现集团的未来优势发挥显著作用。”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中船重工正大力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交流,以适应国际造船新规范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国外公司以开放源代码为前提与集团昆船公司合作进行物流开发,在这一领域,中船重工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推崇。

      中船重工的创新之路浓缩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而在中船重工再次扬帆起航之际,中国船舶工业正在大踏步前进,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整合思路确定:步入资本市场

      中船重工在资本市场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这严重影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消息人士透露,中船重工对旗下配套企业整合上市的思路已经确定,目前计划将旗下16家与造船配套的企业整合成一家股份公司,并通过此公司实现A股上市。但一些具体情况还在商定之中。

      有消息称,其上市计划首发约16亿股A股,募资60亿至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防科工委对中船重工的上市思路持支持态度。在“全国船舶工业工作会议”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明确表示,鼓励企业提高资本运作水平。“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做大做强。一方面利用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平台提升融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不仅如此,市场消息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上市计划已初步得到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的支持,且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将提高至约40亿元人民币。

      但是原渤海证券、现中信建投高级分析师高晓春表示,“由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产品涉及军品较多,而且旗下各企业也比较复杂,因此中船重工在对待上市问题更为慎重,预计今年完成整合的可能性不大。”

      “中船重工将旗下配套企业整体上市,不仅会促进整个中船重工集团的发展,对于A股市场的整个船舶制造板块都是一个利好。”高晓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