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造业重心移动的轨迹划过英、美、日……逐渐向我国转移的时候,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作用日渐显现。
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规模目前已跃居世界第5位。
据发展改革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介绍,“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宗产品订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多年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与先进国家差距在缩小。”中国机械业专业人士倍感振奋。
三峡工程大型混流水轮机组、河南沁北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西北75万伏交流和三峡贵广正负50万伏直流输变电工程等重大技术装备,核电常规岛、大型盾构机、重型燃汽轮机、压缩机、铁路机车、船用曲轴……这些平日难得一见的大型装备,在“十五”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展揭开神秘面纱,集中展示了“十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事实上,2007年的系列“看点”只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
对国家而言,显著成绩源于一个公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一定要由自己的装备工业来担纲。
有关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其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1/5至1/4。而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光纤设备、集成电路、核电设备以及高端医疗设备等大部分依靠进口,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来自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为59%,仅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10。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并且机械产品中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在现实的差距面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进行机制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技术,才能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国家领导同志指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装备不强则国不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孜孜追求。
振兴装备制造业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来说,机遇非凡。《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在十七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上海证券报集中推出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企业先进典型群体,展现他们在振兴装备制造业方面坚持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尽管这些企业有些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有些优秀企业还不为资本市场所熟知,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在资本市场展现自己的华丽风采,成为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创造新奇迹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