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十七大特别报道
  • 3:十七大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3版:特别报道
    一重集团:从自主化到国际化
    南车时代电气: 为城轨烙上“中国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重集团:从自主化到国际化
    2007年10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一重集团车间合浇铸造现场 资料图
      ⊙本报记者 陈其珏

      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编年史上,2007年9月13日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一重集团)与西门子奥钢联公司签订了出口墨西哥的3500mm炉卷轧机供货合同,这意味着我国最宽的出口轧机主机设备将在一重集团诞生。

      作为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一重集团50年来开发研制新产品240余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300余项,稳居国内机械装备制造业龙头,产品还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今年上半年已实现产值38.57亿元,销售收入29.3亿元,预计全年实现产值88亿元,出口将突破1亿美元。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一重集团在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江湖地位”:目前,一重集团拥有国内冷连轧设备80%、自主化研制设备100%的市场占有率;热连轧自主化研制设备70%的市场占有率;锻焊结构加氢设备90%的市场占有率。

      去年,一重研制成功首钢2160、宝钢1880、武钢1580热连轧机,鞍钢1500、莱钢1500冷连轧机、舞阳4100mm厚板轧机等几十台冶金设备,牢牢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不仅如此,一重集团还突破核心技术,开发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套1780mm大型冷连轧机组(鞍钢),并制造出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mm热连轧机。

      今年,一重集团在冶金装备市场上继续“唱主角”,并与宝钢、鞍钢、武钢、包钢、莱钢等钢铁企业再度联手,承担了一系列关系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产品制造任务。

      究竟是什么令一重集团在强者如林的国内整个装备制造军团中独占鳌头?又是什么让这家成立于“一五”期间的元老企业,有资格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国宝”?答案就书写在它的创新之路上。

      坚持自主创新:昔日“跟班”而今“三分天下”

      尽管今天的一重可说是成绩斐然,但是,在驶入自主创新的“快车道”之前,他们也走过弯路,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苦楚。

      从建厂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一重处于闭塞之中,专业人才如凤毛麟角,专用加工设备仅够维持生产。在这样的条件下,一重只能对国外的低端小型冶金产品“依葫芦画瓢”,做老外的“跟班”。有劲儿无处使的一重人暗自憋着一口气,绝不让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一重成功挤进了“开眼看世界”的浪潮,丢开“跟班”的帽子,开始向中高端冶金设备研制领域发起冲击。通过与国外先进公司的技术生产合作,使一重冶金设备研制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为一重开辟自主研发之路夯实了技术基础,储备和锻炼了大批高科技、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也使一重人深刻地认识到仅做国外“雇工”很难有大作为,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从本世纪初至今,经过近10年的自主创新,一重迎来了50多年来生产经营的“质变”,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加速期”,从老外昔日的“跟班”变成了与德国西马克公司、日本日立公司“三分天下”的“头羊”。自主创新让一重驶入了“快车道”,在高端冶金设备的核心研制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沿。

      近年来,一重人明确提出把研发新产品和加强技术改造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加大了研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独立研发,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再次证明了一重集团在冶金装备研制方面的重要地位。梅钢1450mm冷轧机就是一重独立研发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使用六辊冷轧机,但只是一些单机架的中小型低速冷轧机,随着冶金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质量板带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现代化六辊轧机的开发和研制成为当务之急。一重人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出了独具一重特色的新型六辊冷轧机,一解冶金工业市场的燃眉之急。

      调整资源结构: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

      如果说自主创新是一重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资源结构调整就是打造这把金钥匙的平台。一方面,设计、技术、人才资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了一重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生产加工资源结构的调整帮助一重将关键制造技术牢牢掌控在手中,培育了一大批执行一重标准的优势零配企业,使一重承接重大装备制造的能力大为提高。

      “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一重去年投入科研资金2.5亿元;今年投入的科研资金将超过4亿元。通过先后将设计研究院迁往大连并建成加氢反应器制造公司;在天津成立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形成锻压设备、采掘运输设备、海水淡化等新产品制造基地;在上海构建新的冶金设备配套生产基地……一重现已形成从设计到制造跨地区的完整生产体系。

      与此同时,一重积极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效率,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工资制,按工时计酬,凭效益说话。一重积极开展科技、技能拔尖人才和总经理特别奖评选活动,评出100名技能拔尖人才、100名科技拔尖人才和10名总经理特别奖,分别给予重奖,激励机制使企业人力资源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在,职工人均工资提高了4倍,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倍。此外,一重还敞开大门广招天下贤士,凭借着企业的不凡业绩和“诱人”的人才政策,吸引数以百计的国内一流冶金专家纷至沓来。

      一重总经理吴生富表示,集团之所以在研制高中端冶金设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得益于一重敢于走自主创新、自主集成之路。而支撑一重不断超越创新的就是人才。

      通过设计、技术、人才等资源结构方面的调整,一重的科研、生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成套冶金轧制设备研制方面,为鞍钢、宝钢、武钢等钢铁生产企业研制100多条生产线。2150mm热连轧机组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现代化大型热连轧机的历史。2130mm冷连轧机组运转仅一年,就为用户新增产值8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与进口同类设备相比,节省采购资金近半,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目前,世界最大的2040吨重的煤液化反应器,已由一重集团完成,并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签订100多台锻焊或板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的制造合同;在火电、水电、核电铸锻件产品研制方面,一重已掌握亚临界、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的关键技术,是国内惟一具备生产核压力容器等核电锻件的企业,并率先承制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任务。

      树立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市场国际化

      为了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一重还坚持走市场国际化之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一重又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亚洲等一些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从2000年开始,一重步入自主集成与合作并存时期。这一时期是一重生产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季节”,更使一重在中高端冶金成套设备研制上改变过去长期“跟着外国人走”的局面并一跃冲上国际舞台,与世界“头羊”的德国西马克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同台亮相、比肩而立。一重制造的冷、热连轧机、卷取机和连铸设备等系列的“一重”品牌机,成为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外钢铁企业的首选产品。

      其中,尼日利亚最大的私营企业董氏集团主动到中国寻求合作,并与一重签订了900mm五机架冷连轧机组制造项目。作为承制方,一重将为尼日利亚钢铁工业提供非洲第一条冷连轧机组。据一重总经理吴生富介绍,尼日利亚董氏集团900mm冷连轧机组项目是一重走进非洲市场的一个关键项目,该机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一重的研制水平、技术实力和品牌诚信度在国内外用户中已是有口皆碑,这也为其赢得了充足的定单:2007年将有近20台、套冷、热轧机组交付用户,2008年将有20多台、套冷、热轧机组计划出产。与此同时,一重向印度、越南、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国提供的连铸设备及冷、热轧机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

      在一重人面前,一条新的以品牌铸就的金光大道已掠去尘雾、缓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