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从政策到措施会有让人欣慰的变化。
那么,目前,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情况怎样呢?扼要说来,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第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改革开放初,城乡居民收入比只有2.3:1,到2006年,这一比例扩大到3.3:1,如果把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计算在内,二者的比例大概在5~6:1,按照这个分析,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比重约为30~40%。
其中,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是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占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享受的教育资源,比城市享受的教育资源要少得多。《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
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供给短缺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只完成小学,没有上初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是导致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还有,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从人均水平看,1990到2005年期间,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2005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62.3元。其中,城市为1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为农村的3.53倍。
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着力点”应当放到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过大差距。关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也比较大。比如说,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
第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区域差距总体上是扩大的趋势。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现行体制、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仍然突出。
我们仍以义务教育与公共医疗卫生两种基本公共服务为例来分析。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使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加快缩小。但从义务教育投入来看,东、中、西部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投入力度,明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但目前在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距。
其中,卫生经费投入差距最为明显。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分别为109.33元、56.24元和83.4元,中、西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最低。西部人均卫生财政支出之所以高于中部,主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
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东部也明显高于中、西部。
客观分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政策、体制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总量只有不到4000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000多亿元。那个时候,各级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实施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其结果是城市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就相对多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就相对少。这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越拉越大。
当然,那时广大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没有现在这么强烈,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还没有现在那么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角度看,这样的发展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实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