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举国上下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即将迎来新的质变。
经济发展≠GDP增长
将时钟暂时回拨到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那一刻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便经常见诸于各种文献之中。
12年之后,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延续了同样的论述。
十七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
“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十七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主任卢中原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
舆论普遍认为,用“发展”取代“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表现,这种历史性变化意味着,今后民生、资源、环境等一系列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都将涵盖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这标志着那种“经济发展=GDP增长”的片面思维定势将被彻底舍弃。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涉及到每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资源怎么配置,发展路线怎么选择,这实质上是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这样认为。
相信很多人对这一幕还记忆犹新:在2007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顺差过高;所谓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所谓不协调,就是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之间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温总理语重心长地提醒。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上述结构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从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突破口是节能减排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应该选取什么作为突破口。
回首改革开放29年风雨历程,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03年到2006年中国GDP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01年到2005年,中国平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8%。
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与此同时,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中国需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事实上,十七大报告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中,已经对这项工作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众多经济专家一致认为,不遗余力地推进节能减排,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必将对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注入最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