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上海证券报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紧缩措施频繁出台 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多重因素影响货币政策发挥金融调控作用
    推进市场化改革
    增强货币政策效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货币政策效果
    2007年10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1.正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加强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

      金融调控必须正视我国货币供给的强内生性特征,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将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从货币供给管理转向货币需求管理。在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利率和汇率是重要的政策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在推进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同时,加强对汇率、利率价格型工具的运用。

      2.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

      负利率的存在不利于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控制,也将增强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在经过年内的第五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上升到3.87%,扣除5%的利息税为3.6765%。而今年1-8月CPI累计涨幅为3.9%,可见,目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利率”。为避免负利率对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如果存款利率恢复到正水平并逼向均衡利率,货币政策应能收到稳定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的效用。很多人认为,加息政策使用的空间主要来自外部限制。美联储目前已经开始降息,如果中国持续加息的话,中美利差将缩小,或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并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具有很强的投机性的国际游资,进入我国投机套利,并未仅满足于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国内银行来获取有限但稳定的升值收益和利差收入,而是选择进入具有极大投机潜力的股市、房市,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中美利差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影响已基本失去意义。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加大,资产价格泡沫仍在持续,应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        

      3.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引导人民币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

      就实体经济的需要来看,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包括对外经济和内部结构调整等发展变迁,所要求的往往是长期的和循序渐进的汇率波动。就虚拟经济、资产价格波动的需要看,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累计小幅升值的态势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从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的需要出发,人民币汇率应保持小幅升值的态势,切忌升值过急、过快。在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前提下,可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等方式来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另外,目前人民币升值主要体现在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上,由于国际市场上欧元对美元走强,人民币对欧元反而是贬值的。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币对欧元较汇改前累计贬值3.3%。因此,在引导人民币小幅升值的问题上,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小幅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

      4.货币政策应重视资产价格泡沫的变化,针对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行相机控制

      首先,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参考目标。实际上,欧盟、澳大利亚等均已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在2005-2007年资产价格出现暴涨的情况下,未来资产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资产价格变化将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货币政策有必要重视资产价格泡沫的变化。

      其次,针对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行相机控制。美联储连续十七次加息最终引发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并引致次级债和房贷危机,在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为防止金融市场危机对总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于2007年9月18日又采取降息0.5个百分点的措施,美联储的操作说明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的波动方面应采取相机控制的措施。在资产泡沫持续膨胀时,收缩货币供应,提高利率,防止出现过高的资产泡沫。在资产泡沫形成后,不能以收紧银根的方式来捅破资产泡沫。在资产泡沫破裂后,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证金融稳定,为资产泡沫破裂后问题的解决提供资金条件。

      5.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和配合,发挥综合效应

      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在解决结构失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通货紧缩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刺激内需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近一轮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与货币政策形成紧缩合力。此外,最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财政政策在国内结构调整特别是调节收入分配,刺激国内消费方面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6.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还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市场化行为。为此需要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居民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功过半之后,金融体制改革的侧重点要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上。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急需构建合理的基准利率和合理的收益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