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上海证券报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上市银行综合经营改革创新应提速
    谨慎对待股市泡沫
    做大做强资本市场
    银行信贷不应过深涉足在校学生
    经济结构调整应向改善民生方面转化
    增加群众财产性
    收入股市大有可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结构调整应向改善民生方面转化
    2007年10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从经济结构来看,目前的中国经济在改善民生方面,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结构性问题。只有把民生问题当作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来抓,把调整的方向转向改善民生这个目标上,经济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邓聿文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从多方面作了部署。当前的民生问题呈现“量大、面广、难度高”等特征,单纯依靠政府去解决是不够的,必须要调动广泛的企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但从经济结构来看,目前的中国经济在改善民生方面,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结构性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富从民间向政府转移。这几年政府税收以及国企特别是央企利润的大幅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近些年来,政府税收都以20%的速度增加,去年税收总额达到3.9万亿元(不包括关税),今年前三季度税收更以30%的速度递增,已经超过3万亿元了。而同期劳动报酬所得即工资的增幅远低于税收增幅。

      财富向政府和央企集中,主要是垄断所致。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实行做大做强国企的战略,为此就需要对国企尤其是央企进行重组。重组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重组的方式和目的。央企重组采取的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方式,重组的目的是让国有经济牢牢控制那些所谓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命脉的行业和领域。

      有关数据显示,央企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等八大行业,承担着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全国的82%。

      但是,央企占据垄断地位的这些行业和产业,除了军工等产业外,多数与民生问题相关。像石油、水电、通讯、运输、住房等既是基础产业,其民生性质又非常突出。因此,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这种明显的央企化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向国家和企业的转移,容易造成国富民穷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首先,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央企的重组和整合只会加强现有央企的垄断地位。从现在的情况看,借助垄断权与政府让度的部分定价权,央企更有可能向消费者转嫁成本以弥补因竞争力不强而对企业产生的成本负担。为此,公众已对一些央企的产品价格与服务表示出不满。其中以对电信资费与服务的投诉最为严重,而天然气、汽油等价格的上涨也遭到社会普遍的质疑。

      其次,鉴于央企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一般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其本身接纳的就业人员有限,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就有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国企尤其是央企主要集中于几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他大量的竞争性产业行业表面上看起来是由外企尤其是民企和个体工商户占据,似乎有利于就业环境的改善,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简单。由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大都分布在经济的下游产业,其发展依赖于上游产业,特别是与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电力、运输等密切相关。而上游产业主要由央企垄断,这样,当央企主导市场价格和供求趋势时,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成败。

      第三,央企虽然今年开始向国家分红,但是每年上缴的红利占央企利润只是很少一部分,不会超过10%,大部分利润还是留存在企业。而这些红利能否都用在改善民生上,也是一个未知数。即使用在民生上,也难以保证国资委不会从其他方面,比如税收减免来间接补偿企业。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但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的央企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和财富向政府和企业转移,将会使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生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能。所以,要使民生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须打破经济结构的央企化,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

      政府存在的目的既不是使国企利润或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也不是使国有资产最大化,而应该是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有真正建立起一个民生经济,改善民生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国务院曾出台“非公经济36条”,一些民营企业前几年也在一些基础性的产业进行投资,但由于某些政府部门以治理产能过剩的名义抬高了投资门槛,使民营企业有好多事情没法再做,这两年又有很大的收缩。此种情况是不符合十七大改善民生的要求,不能再继续下去。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也有一个态度问题,只有把民生问题当作最重要、最迫切、最实在的工作来抓,把调整的方向转向改善民生这个目标上,经济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