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妈妈。一对工薪夫妇收养了乔布斯。被弃养的烙印,深深地触动了乔布斯的灵魂深处。让他在很小时就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17岁那年,记不得什么书上的一段话对他产生了致命的诱惑:“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乔布斯被震慑了并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都扪心自问: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这件事真值得我去为它投放激情吗?
在这样不懈的追问中,乔布斯很早就得以逃脱了人生的一个最大无知。现代网络社会信息量极大丰富,同时也使人们陷入极度忙乱之中。人们往往只知外求,不知内求。一个人,不能观察自己,认知自己,就无法自觉,当然更无法知道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在那次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著名演讲中,乔布斯深情地说:“谁都不愿意死。即使是那些想进天堂的人也不会愿意为了进天堂而去死。然而,死亡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没人能摆脱。我们注定会死,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一项发明。它推进生命的新陈换代。现在,你们就是新的,但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
确实,当你从一个死者的角度来看待你深陷的事物和人际关系时,你才可能发现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和东西。这是一种残忍的思考方式,但是吊诡的是,你会从中切实找出哪些人或事比较重要,从而意识到该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我们通常惧怕死亡,每前进一步都会惶惶不安。而乔布斯则因经历了对死亡的熟思而完成了对自由的熟思。恰如蒙田所说,“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与强制。”
不能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浪费生命,不让其他人的噪音淹没你自己的心声。乔布斯早期的这种自觉,无疑是他有勇气跟着自己的心意和直觉走的重要原因。退学后,没了宿舍,他就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平时靠回收可乐罐换食物吃,每个星期日晚上徒步穿行小镇七英里,到印度教的神庙去吃一顿大餐。他追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和直觉,对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书法着迷。十年后,当他设计麦金塔电脑时,心中再度燃起对优美字体的热爱。如果他没有学过那门课,个人电脑就不会有如此棒的排印功能了。
苹果公司成了规模上市公司后,乔布斯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要求规范的压力,厌倦了。于是不惜让位于请来的CEO高手。可是高手带来了官僚体制,最后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乔布斯居然被自己所创立的公司给炒了鱿鱼。经历了短暂的痛苦折磨,爽朗而自由的天性解救了他。没有了重压和拘束,带着丰富的嗅觉和执着,他重新投入了“小物件”的创造事业中。而离开乔布斯的苹果随后却步入泥沼。不得不收购乔布斯新创的Ne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以求新生。苹果抓住了稻草,乔布斯抓住了契机。1997年7月,在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后,苹果公司董事会罢免了CEO,乔布斯临危受命。他大刀阔斧改组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砍掉没有起色的产品线,推出新产品,终于使苹果恢复了元气。
乔布斯深知自己,也知世人。惊奇是人类的瑰宝。消费者不购买平台,不购买标准,也不购买战略,只购买自己所醉心的产品。当巨头们聚在一起创立标准的时候,乔布斯则躲在一隅醉心研究他的“小物件”。
或许正是这样的视角,使他曾经夸大地宣称微软和英特尔是“邪恶”的,因为他们偏离了承载意义的“物件”。乔布斯和苹果则创造了一系列改变IT和世界格局的“小物件”。苹果I和苹果II开辟了个人电脑新时代,iMac搅动了电脑互联网,iPod形成了音乐新潮流和生活新主题,iPhone则撼动了所有的显规则或潜规则,把竞争对手引导到改善人类生活品质、提升人类福祉的竞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