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越
山姆·沃尔顿注定要成为全球商业历史上赞否不一的大人物。他创立的沃尔玛王国在给予老百姓“天天低价”的消费品的同时,也加速了美国制造业的海外迁移速度,导致制造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它在抑制美国通货膨胀的时候,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价低质次的产品。其实,沃尔玛这一不断向供应商压价的进取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的浮士德精神。这种一味往前拓展、冲击的商业文化,与中国的“和气生财”精神迥然不同,它对人类究竟是福是祸?
《沃尔玛效应》一书作者通过对沃尔玛在零售行业内迅速崛起之奥秘的解读,着重探讨了沃尔玛效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规则、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是美国的经济,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让人喜忧参半的影响。
当沃尔玛在一个新的地区开始营业,它会通过降价形成的竞争压力使整个地区的食品零售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当地跟它销售同类商品的传统商家业务凋敝,它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无形间又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在这“天天低价”背后,在沃尔玛为了控制成本而在不断向供货商压价的过程中,沃尔玛效应诞生了。
人人都希望价廉物美,然而沃尔玛的这份“价廉”就真的会导致“物美”吗?
Levi's,一家曾是美国人家喻户晓的享有较高声誉的服装知名品牌,在与沃尔玛合作之前,就在沃尔玛自有品牌的便宜牛仔裤的攻势下而陷入衰退,因为即使是Levi's最便宜的牛仔裤,其成本也高于当时在美国销售过半的牛仔裤的零售价格。成为沃尔玛的合作伙伴之后,为了推出适合在沃尔玛销售的牛仔裤,Levi's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和采购团队,开发出了一个用便宜的丁尼布制成的款式简单的超值系列,可在熟知这个品牌的消费者看来,Levi's除了它的躯壳以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已是荡然无存了。
正是沃尔玛这样的规模销售,使得它的许多供货商常常为了这薄利多销而应允对方压缩成本。可高品质的产品必须维持一定额度的成本,而一些企业的成本被压缩到一定限度时,就不惜牺牲产品质量,甚至删减其产品的某些功能,价低质次的产品使公司的品牌信用度也不断下降,进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只得大规模裁员或不得不以破产而告终。哈非(huffy)自行车公司、可爱公司(Lovable Company)的破产,卡罗来纳纺织公司、百得、尼尔森等公司的大规模裁员就是沃尔玛效应消极面的典型例子,出现这样低价格高代价的结局当初谁都始料未及,但沃尔玛却不为所动。
当然,也有对沃尔玛说“不”的供货商,如施耐普剪草机(snapper)公司。这是一家靠质量过硬取胜的公司,当与沃尔玛联手后,其CEO吉姆·威尔预想到继续向沃尔玛供货的可能前景:价格降低、利润下滑、工厂迁移海外、质量不保、品牌倒地、宣告破产,为了避免公司陷入这样的怪圈,继续保持其剪草机品牌的高端形象,他果断地将产品撤出了沃尔玛。为了赶上竞争的步伐,并阻止过多的客源流向沃尔玛,它仍不得不遵循沃尔玛主宰的生态系统里形成的潜规则,在质量和特色上做足功夫,在保持着高效的同时挑战着沃尔玛。
类似这样的企业非常理解低价对百姓的诱惑力,深知要避免和沃尔玛拼价格带来的麻烦,就要在追求风格、品质、品位的同时千方百计去维护好产品的品牌价值和信誉——虽然老百姓爱购买价廉的消费品,可日子一长,这个产品的品牌也会因“低价”而相应掉价,这就为它们留下了相当大的竞争空间,足令它们与那些向沃尔玛供应同种产品的供货商赛跑,与沃尔玛的“低价”一决高下。
但是,沃尔玛拥有的巨大销售网络,已经为它创建了一个由它制定销售规则的商业生态系统。它给老百姓省钱了,却又间接地让部分人失了业;它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却又加速了制造业大量转移海外的过程……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全球制造业的形态、美国城市的交通方式,也改变了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因此,美国人对它爱恨交加。可毋庸置疑的是,它确实以它强大的力量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