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金融
  • 6:证券
  • 7:上证研究院
  • 8:时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广告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海外
  • C11:基金·营销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广告
  •  
      2007 年 10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房子:现在买不起,将来会租不起
    伦敦对美国表亲很见外
    靠什么来
    弘扬中华文化
    思维的花朵
    为何失去了思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伦敦对美国表亲很见外
    2007年10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李俊辰(jonsson.li@gmail.com)

      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

      特约经济学家和投资顾问

      英美一向被人相提并论。在许多问题上,作为盟友的英国和美国也是相当一致。众所周知,英国在欧盟中长期游离于“法德轴心”之外。从法德等国坚决反对的“倒萨”的伊拉克战争到伊战后的重建,英国都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但是,就在英国,许多英国人却把美国人都看成“老外”。剧作家肖伯纳曾经有句名言,称英美是被同一种语言分割的两个国家。

      伦敦是个多元文化世界大都市。作为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和全球金融商业中心,伦敦的多元化活跃性给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旅居之人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这里被使用的语言多达三百多种,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织。当然,其中少不了美国人和美国文化为伦敦的贡献。

      今天,观光旅游业是伦敦的第二大工业,而到伦敦来的游客最多的是美国人,每年超过三百万,占来伦敦的海外游客的20%以上。而且,伦敦25%的观光收入来自美国游客。分辨美国游客,除了他们的美式英语外,其行为举止和穿着也与英国本地人大相径庭。美国游客的衣着比较鲜艳、休闲,带着最新式的照相机和摄录机,是必给小费的一族,这可能和他们在美国的习惯相似。因此,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餐馆和酒店的工作人员,最欢迎美国游客。在伦敦念硕士时,一位在“必胜客”打工的同学说,每到用餐时间,侍应生都纷纷打足精神,打量食客。这些“经验丰富”的侍应生往往能从衣着打扮判断食客是美国人还是意大利人。一旦确认是美国人,他们的热情度就达到了120%。

      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资料显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逾五百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在伦敦,尤其是在伦敦金融城,美国人很不少。在伦敦,他们可以被称得上是“最本地化”的美国人。

      可是在英国的大学中,不少人认为美国人“虚伪”。我有一个朋友,理查德教授,他的许多中国弟子经常向他反映美国同学对他们敬而远之。这些中国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理查德教授是专门研究亚洲和欧美关系的学者。他接触过许多来英国进行“美国战略和国家安全研究”的美国学生。据理查德教授的观察和了解,他认为美国学生来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未来如何跟中国打仗。因此,这些美国学生对于中国人的任何言行都持谨慎态度。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由于大国心态和充当世界“领导者”的一贯作风,在伦敦的美国人也不时与本地人和当地政府发生矛盾。

      自2003年2月17日开始,为缓解交通拥挤问题,英国伦敦市政当局开始对进入市中心八平方英里区域的机动车辆实施征收5英镑入城费,2005年7月至今提至8英镑。从2007年2月19日起,交通拥挤收费区被扩展到伦敦西部。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交通收费计划之一。逃避交费者会被设在路口的摄像监视系统自动记录下来,并会被处以超过100英镑的罚款。

      可美国大使馆偏偏要向这项规定“挑战”。2005年7月,美国新大使塔特尔到任后,美国使馆就称,按照国际法规定,外交人员不缴税,因此美国使馆拒绝支付入城费。伦敦政府在警告多次无效后,向美国使馆寄送了由伦敦交通管理局统计的近百万英镑的罚款单。伦敦当局强调入城费不是税,而是服务费。虽然伦敦政府的做法得到了英国外交部支持,然而,美国大使馆就是不交。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一怒之下,骂美国大使是个“想钻空子的骗子”。此言一出,英国媒体一片哗然,市长和美国使馆都成了当时的头条新闻。

      就在年前,英国市场调查机构弗雷泽咨询公司首次就著名国际品牌的“道德品性”向1300名英国消费者调查。结果,由于近期英国掀起了一场健康饮食潮,英人对体形和健康越来越重视,麦当劳这个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一直很成功的零售品牌在英国的发展遇挫,成了调查者心目中声誉最差的企业。“吃得更健康”的风气在英国,尤其是伦敦地区日趋流行,伦敦倡导健康生活的人士纷纷指责麦当劳的食品会助长肥胖,一些非政府组织更在伦敦繁华地段的麦当劳门口举行抗议活动。虽然麦当劳一度在英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重塑品牌形象,推出健康食谱,但是收效不大。2006年,麦当劳在欧洲的销售利润已经从15.6%下降到14.9%。

      每逢夏天,“风情万种”的伦敦和英国其他旅游胜地都会迎来游客的高峰。据说,为了避免“丑陋的美国人”形象在英国发生,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曾提出几条美国人游访伦敦的注意事项,其中包括不要争论和大声喧哗。这是因为许多美国游客在伦敦的地铁和汽车等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而被许多当地人“投诉”和“抱怨”。看来,似乎向国人提出出国建议并不是中国相关机构和媒体的专利。

      不过,英国旅游局的一位发言人却表示,大多数美国游客并不需要这种“须知”,他们行为并不过分,伦敦是非常欢迎美国游客的。看来,美国人的高消费能力令英国官方也不得不低头呀。不过想想也对,毕竟,美国人花了钱,为伦敦的经济作了贡献,说话大声点也无妨。

      也有英国人认为美国人都是自以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他们看世界、看英国都是站在高人一等的立场上,对别人的任何事情都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笔者不少在英国的美国朋友却抱怨说,英国人不喜欢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跟着布什走,但也不能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强权外交以至迁怒到他们这些普通美国人身上,真是令人有点吃不消。一位朋友甚至说,伦敦的反美情绪简直有种族歧视的倾向。美国朋友露丝说,她希望英国人明白一点,那就是把亲美国和支持总统的行动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露丝是因为不喜欢住在美国才来英国的。她坦言,这就其来说,只不过是选择到另一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当地的文化。但她说她永远是美国人,而且为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