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金融
  • 6:证券
  • 7:上证研究院
  • 8:时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广告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海外
  • C11:基金·营销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广告
  •  
      2007 年 10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艺术财经
    隋建国个展《点穴》在沪开展
    观念摄影群展《庆》揭幕
    ■拍卖资讯
    北京秋拍
    下月将渐入高潮
    ■展览资讯
    当代艺术进入公共空间值得期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代艺术进入公共空间值得期待
    2007年10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在全国艺术品市场火爆、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的今天,房地产项目用艺术来包装的轰动新闻时有所闻。时下最常见的就是办美术馆,把美术馆作为休闲娱乐型的综合房产项目的“窗口”,一方面,房地产项目因此身价扶摇直上,另一方面,美术馆所收藏的艺术品也会保值增值。这些项目之所以与艺术有关,恐怕还是因为时下艺术品最受追捧,是只赚不赔的买卖。相形之下,新浦江城这样致力于公共艺术的计划,则是不多见。因为这个计划虽然出自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大开发商,出自艺术界风头正健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为了公共艺术,而真正的公共艺术最难得。

      公共艺术之难得,首先在于公共空间的难得。黄专指出,“公共性”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公共空间在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才开始出现,其存在显示了各方权利的平等,是国家权力与私人领域的中间环节。中国则自古以来把国家与个人看作为是一体的,直到近代才出现了市民社会,但一直很不成熟,因此,公共空间也不能成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房地产兴起,所谓“居住改变生活”,新兴的居住小区中出现了公共空间的雏形如会所。这样的公共空间,一头连接个人意志,一头连接政府的意志,又能监督双方,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而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则有利于公共空间的成熟。

      但是,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却仍然是问题。黄专近年来在公共艺术实践方面虽然颇有建树,但却向记者坦言,在公共艺术领域个人能否发挥什么作用并非取决于自己。他说,这次到上海来是一个机缘,这个计划我觉得会有双赢的机会,因为开发商不像许多房地产老板,搞艺术活动抱着纯粹的商业动机。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个计划是力图将艺术与居住空间有机融合。

      确实,按照这个10年计划,国内外顶级艺术家每年一次的展览是向整个地产项目居民开放的,逐年收藏的展品也是作为居民共同拥有的财富进入城市的艺术空间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计划。正如黄专自己所说的,这个计划本身能否实现则有待公众的实践,要得到居民的认可与参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生命力的公共艺术,以此来丰富我们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