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风险教育为重点的投资者教育正在有序地展开。投资者教育不是简单地搞“运动”,也不是对投资者进行“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投资者的自我教育,监管层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动员了全行业力量为投资者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和环境,使投资者教育更加方便和有效。这种良苦用心,有目共睹。
作为这种教育的直接成果,“股市不是印钞机”、“股市不是再就业工程”、“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买者自负”,这些通俗易懂的“警示”,开始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中入脑入心。
但是,我们在讲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的时候,也要注意讲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即“提高市场整体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个中道理很明显,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对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固然重要,但要从整体上增加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毕竟需要从推进市场整体建设来系统考虑。从整体上增加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是一篇大文章。切入口在哪里?以我观之,首先在“增加政策的可预期性”。应该说,虽然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特征明显。但通过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新举措,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转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转折是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明确政策预期、明确给予流通股股东利益补偿的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投资者是市场的源泉,是市场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本市场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投资者如何具有理性的市场理念至关重要。投资者理性的市场理念,既包括风险意识,也包括对政策的理解、认同和预期。
如何“增加政策的可预期性”?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金融学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政策信息披露要规范和透明,在公开的流程和路径上不能有随意性,特别要保证不能向一些机构投资者提前泄露政策信息。二是政策信息的制定和发布要有预告和论证过程。在重大调控政策出台之前要有预告,让投资者对相关政策有时间预判、合理预期并调整投资策略。三是新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要有一个过渡期,“突然袭击”容易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四是建立政策信息及时澄清和解释的经常机制,免得投资者在各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等等。倘若要做补充的话,我以为,在政策的发布上,尤其是可能引起股市大幅波动的政策的发布,不能政出多门,不能是任何层次的官员都能发布。“龙多不治水”,政出多门,只能把股市搞乱。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这是中央给我们的明确的政策预期。在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时,我们也应该让投资者牢牢树立这个政策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