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专版
  • 6:观点·评论
  • 7:金融·证券
  • 8:时事·国内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广告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广告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1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1版:艺术财经
    角力“印象派和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接近完整“拍卖链条”
    版画市场蓄势待发
    保利秋拍古代书画精品预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当代艺术接近完整“拍卖链条”
    2007年1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晓刚 大家庭系列
      香港-纽约-伦敦

      中国当代艺术

      接近完整“拍卖链条”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学东

      

      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年秋天继续着令人惊艳的表现。首先,从2004年秋季香港苏富比首次增设“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到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季开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再到2006年纽约春季拍卖首度推出“亚洲当代艺术”专拍,以及今年10月伦敦苏富比、佳士德、菲利普斯三家拍卖公司的共同发力上看,香港、纽约、伦敦三地市场的变换,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从亚洲到美洲再到欧洲的“全球化”蔓延。算上中国内地的拍卖市场,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市场现在可以说是接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拍卖链条”。

      其次,从价格的角度看,香港、纽约、伦敦这三个拍卖地点的每一次转换,同时伴随的无论是艺术家的个体行情,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整体行情都犹如安装了火箭助推器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蹿升”。这看似一种“偶然”,但其实却是一种“必然”。从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的蔡国强的《为龙年所作的计划No.3》以95.4万元人民币成交,到2006年纽约苏富比张晓刚《血缘同志第120号》以97.2万美元成交,再到这次伦敦菲利普斯拍出的曾梵志1992年创作的《协和医院三联画》以276.4万英镑(约合4146万元人民币)成交,以及伦敦苏富比在其“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岳敏君的《处决》以293.25万英镑(约合4398.7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这些价格屡创全球拍卖市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新高。

      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成交总额只有2433.2万元,但到2007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拍卖总额达到了2.62亿元人民币;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成交总额为5322.49万元,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成交总额达到了2.71亿元人民币;纽约苏富比同样经历了从1.09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到3.17亿元人民币的增幅。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伦敦,菲利普斯拍卖公司此次的秋季会中,推出了著名美术品收藏家霍华德·法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专拍。在这次专场上,中国当代艺术专拍的45件拍品中,成交40件,成交率达89%,总成交额达到了1014.7万英镑,(约合20,497,828万美元,约合152,211,600万元人民币)成交作品的均价达到380.5万元人民币。

      再者,回到拍卖市场的角度看,伦敦一直都是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除纽约之外的另一中心,伦敦拥有极佳的当代艺术生长的环境,画廊、拍卖行、博物馆、基金会等艺术市场相关的环节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已经有机的扭和在了一起。此外,伦敦作为欧洲创意之都的影响力,再加上不少诸如萨奇这样的当代艺术大藏家均聚居于此,这些无疑都给伦敦作为欧洲拍卖业中心增添了重量级的砝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从苏富比、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业务分布的侧重点来看,这两家公司把“当代艺术”拍卖的业务重点放在伦敦也正是对上述条件的考量,这样一来就与纽约以“古典艺术”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形成前后的呼应关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在行情不断走高的过程中,也已逐步引起了这两家公司伦敦“分舵”的注意。虽然目前在伦敦并没有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出现,但从这两家公司在10月上拍的作品的成交情况看,离他们增设“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时间肯定不会太远。

      因此,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从香港、纽约到伦敦的三大市场的联运效应上分析,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蔓延势头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