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观点·评论
  • 8: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1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艺术财经
    普洱市再亮绝版木刻版画名片
    “画家村”模式,谁能笑到最后
    漂浮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展
    台北日记——尹朝阳个展
    日本浮世绘艺术珍品展
    红——三尚周年庆展
    逍遥游——史新骥个展
    乐震文水墨作品展
    静·界——谢艾格雕塑作品展
    图画手工’2007——图画手工第二回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举办 “软力量:亚洲态度”展
    米兰设计制造展
    馆藏中国摄影作品展
    幻影——2007赵能智作品展
    拍卖资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画家村”模式,谁能笑到最后
    2007年1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杨 琳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市场豁然崛起,从2004年起逐渐呈现“火爆”场面,不仅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艺术家自由聚集地的“画家村”也在全国各地崛起,仅北京及周边地区就有宋庄小堡村、798、索家村以及费家村、酒厂、草场地等等十多处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域。这样的热度也感染了非艺术主流城市的云南省普洱市,该市政府也提出了要兴建“画家村”的设想,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出让土地给艺术家作艺术创作基地。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艺术家聚集地”的概念,而是与文化艺术产业、创意产业、城市规划等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它逐渐成为被规划、设计、运作并走向市场的经济模式。

      从自由艺术家群落走向多元化艺术区

      最初的画家村产生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当时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放弃了铁饭碗,来到北京寻梦,先找一个既能安居又能创作的地方成为他们的最需,于是便宜且离市中心近是他们聚集“圆明园”的主要原因。一个艺术家自发形成的“画家村”雏形就此出现。

      1995年圆明园艺术家群落解散,不少主力成员也集体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近郊的宋庄,在那里艺术家既可以租用农居也可以买地建房。经过10多年,宋庄已经形成了以画家为主的完整体系,聚集了近千名艺术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现代艺术区。这样的规模引起了政府和当地村委会的关注,并有意支持宋庄艺术产业发展。因此,从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自由群落逐步向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发展。

      另外一种模式,则是像北京的798艺术工厂和上海的莫干山50号。例如,由老电子元件厂里改造而成的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汇聚着上百家画廊、工作室、餐厅、咖啡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租用798里面的废旧厂房和仓库进行改造,形成非常火热的艺术商业运营地。经过多年的商业化发展,798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集中地,而变成了一个饶有情调的新兴旅游景点和商业艺术区。艺术家与艺术区形成一种双赢的生态链。

      上海的莫干山50号也同样如此,最初是丁乙、薛松等艺术家的创作驻扎地,现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区,除了艺术家的工作室以外,画廊就有数十家。不仅是上海最集中的艺术家和画廊驻扎地,同时也是一处休闲养性的去处。

      如何走好画家村模式

      从种种现象来看,画家村已经变成一种经济模式。这么多“画家村”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明艺术真的火了,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艺术;但另一方面也不禁让人担心,在欧洲这么一个艺术中心,像北京798这样的艺术家群落也才2、3个,而中国仅北京地区就有十几个。就如同中国突然崛起的美术馆现象一样,中国的“画家村”模式也开始泛滥。这样的状态下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的画家村模式,谁将笑到最后?这些画家村、艺术区怎样才能给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创作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画家村的建设还需冷静思索和认真规划。首先,画家村的定位尤为重要,吸引怎样的人群和机构是关键。由目前画家村的进驻人群可以看出,从事前卫艺术、观念艺术的职业艺术家和来自艺术学院的教师等是主体,另外艺术商业机构也是重要活力所在。但规划者需要有自己的目标取向。其次,画家村的建设除了关注硬件包装以外,更多的是软件重视程度,即要从经营理念出发。业内人士指出,画家村可以与商业接轨,但如何接轨需要慎重。现在,政府的介入,虽然对画家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将这样的开放性艺术群落等同于经济开发区模式去打造,最后的结果会如何,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