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环球财讯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当前宏观调控应协调优化财政货币政策
    ■看点
    ■编余
    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应从五方面入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看点
    2007年11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看点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是与经济总量与结构特征、体制改革特点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把两大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更多是着眼于如何影响总供给上,并且更多表现为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2年。扩张性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第四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新特点是,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在更多的领域内有了配合的实践,例如以应对流动性问题、推进外汇储备管理改革为目的而发行特别国债的行为,以及调低利息税以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等政策。

      

      ●综合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具体实践,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结论:第一,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渐向市场化调控转型,为发展新型的两大政策协调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二,从两大政策的作用效果来看,财政政策“从强到弱”,货币政策“从弱到强”;第三,迄今为止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主要是关注总需求管理,并致力于实行经济总量稳定。从长远来看,这两大政策协调,还必须关注结构性调整的供给管理、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制度优化等层面,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并完善财政和货币变量之间的互动,才能有针对性地完善两大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为达到这个目的,应是从货币流量的角度来分析财政变量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度。考虑到当前这两大政策协调的重点在于,应适度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特别是明确财政变量对货币流量的影响,来提高未来改善两大政策协调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