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西南郊一座占地数亩、绿树成荫、芳草满地,颇具欧美风格的大宅里,宾客络绎不绝。这个宅子的主人叫孙敏,这位穿着得体,谈吐文雅,谦虚近人的中年男子是中国文物学会委员,上海收藏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盛世玉文化协会筹委会主任,上海著名玉器鉴赏家。
祖父辈的玉石史
是一部辛酸史
孙敏1952年出生于玉器世家,从其曾祖父算起到女儿孙菁菁一家五代和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敏的曾祖父是扬州清代末年的玉雕艺人,其祖父孙云龙1892年生于扬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扬州市二郎庙开了一家当时颇有名气的“云龙玉坊”制作与经营翡翠、玛瑙、和田玉,生意相当火。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乱原因被迫关闭,全家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窘地。1948年十四岁的父亲孙广喜跟着二伯父孙广元来到上海老城厢,以玉雕为生,由于经营惨淡生意萧条,父亲被迫改行。新中国成立后,大伯父孙广庆在扬州做起了古玩商,二伯父孙广元被分配在上海玉雕厂工作,成了上海玉雕厂第一代开山老艺人。其祖父孙云龙属龙,孙敏也属龙,恰逢在孙云龙花甲之年出生,深得祖父宠爱。当他还在襁褓时,祖父孙云龙就将自己戴了几十年的汉代螭龙佩挂在孙子的脖子上。可惜的是在他年幼贪玩时,不慎打碎了。至今孙敏还清楚地记得祖父与父辈们一起谈玉的情景,清楚地记得父亲孙广喜给他讲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最难忘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把家里仅存的翡翠戒面,拿到寄卖商店换回十元人民币的情景。
孙敏深有感慨地说:“我的祖父辈的玉艺史就是一部辛酸史,讲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
五代玉缘话今昔
孙敏受祖父辈的熏陶,自幼酷爱玉器。一段北大荒屯垦戍边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入党当连队干部,78年毕业于哈尔滨教育学院,分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过教师、做过政策研究室主任、分党委书记,1993年初才辗转回到上海,当时已年过四十。
曲折的经历始终未改他对玉的热爱和追求,在上海一家公司当总经理期间,他经常利用暇余时间驾车到300公里以外的老家扬州,向堂姐夫顾永骏请教,顾永骏先生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顾伯奎先生,他本人是扬州山子雕艺术的一代宗师,他设计的“石刻聚珍图”获中国百花奖金奖,是继清代故宫博物馆珍藏的“大禹治水图”之后又一惊世之作。赵朴初先生亲笔题词“妙聚他山”,现被国家定为国宝,珍藏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向这样一位大师请教,孙敏自然获益非浅,他敬佩顾永骏的人品、艺品,更感谢他耐心地指导和帮助。也为他重操祖业夯实了基础。1996年孙敏成立了上海宝玉艺术品有限公司,正式迈入了玉器行业,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女儿孙菁菁也赴英硕士毕业留学回国,取得了珠宝玉器鉴定师的称号,并在玉雕创意和设计上已初步显示不凡的天赋与才华。开始崭露头角。
从祖父辈的“一把辛酸泪”联系到自己,孙敏感叹,“所谓盛世藏玉,我这一代真是赶上了藏玉、玩玉的好时候啊。”
致力于海派玉文化研究
走进孙敏宽敞的书房,占墙一半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占墙另一半的柜子摆满了精美的玉器,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玉石就是图稿与书稿。读书和玉器成了他人生的两大最爱,他喜爱文学、历史、美学,熟读唐诗宋词,本人又是中文系本科毕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在玉器的创意、设计,在玉文化的理论研究上,在玉器的收藏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只是把玉雕当作事业去做,把玉器当作自己的至爱。”孙敏是用他对玉的灵感,用心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海派玉文化理论的研究上,他是睿智的先行者。
孙敏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连续发表了数篇论文,对海派玉雕的形成发展、风格特征、工艺特点都作了系统地论述,丰富了海派玉雕的理论研究。目前他的一本“中国海派玉雕”书稿已完成了三分之二,将于2008年面世,“和田玉投资与收藏技巧”一书也正在撰写中。他说写这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玉文化、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国粹。
在玉器的收藏上,他是一个痴迷者,目前收藏的玉器已达上千件,其中国家级大师作品就有上百件。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的经典之作《罗汉图》、《汉柏图》、《明月几时有》等作品;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的经典之作《玉观音》、《五子献寿》;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春梅的《虎溪三笑》等珍品;还有许多海派玉雕大师的作品也在收藏中占了很大比重。他收藏的方法是以玉养玉,以藏养藏,不断提高收藏的档次与品位。
后半生的目标
是做个玉文化传播者
作用孙氏玉器世家的第四代传承者,孙敏已将玉雕设计与制作交给了女儿孙菁菁。自己唯一的追求就是宣传与宏扬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多年来,他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全国各地到处有他的身影。他的讲课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深受广大玉器爱好者的欢迎。
数年来,他为玉器爱好者授课上百次,免费鉴赏玉器上万次,孙敏说,“让更多的人懂玉、喜欢玉、玩玉、陶冶情操,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作为上海盛世玉文化协会的负责人,孙敏打算通过玉文化协会,服务于广大玉雕工作者和玉器爱好者,把玉文化普及工作不断深入下去,推动玉雕技艺的不断提高,使海派玉雕有个更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