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最新物价数据的分析显示,本月CPI反弹主要是临时性因素推动的结果;未来物价走势很可能会呈现“上游涨,下游落”的态势。由于存在较大上涨压力的产品均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因此,未来汇率可望在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中扮演更加重要作用。
临时性因素推高本月CPI
从已公布的CPI子项同比涨幅看,食品价格涨幅依然遥遥领先,成为本月CPI上涨的主导因素。按照商务部的监测,猪肉价格在进入10月份再度出现连续3周反弹,由此导致本月猪肉同比涨幅仍居54.9%的高位;当然,这一幅度已比上月回落约10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气温突降,鲜菜价格本月涨幅达到了29.9%,较上月提高约18个百分点;干鲜水果价格涨幅为8.5%,在前五个月同比回落后再度连续两个月同比出现上涨。
非食品价格相对稳定。今年以来,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一直稳定在0.9%-1.0%之间。如果放眼更长时间,其涨幅波动中体现的趋势甚至是总体下降的。
考虑到在本月CPI上涨的推动因素中,临时性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我们预期,年内CPI可能已见顶,后期将缓慢回落。10月份猪肉价格反弹,不过是我国猪肉市场目前依旧处于紧平衡、“十一”期间消费相对增加从而使供需紧张临时加剧的一种反映,后期应当不会持续攀高。一方面由于猪肉供给相对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去年基数原因,近两个月来,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已出现下落。鲜菜本身具有速生特性,在价格大幅上涨后,大棚菜应该能够很快接上来。当然,近期燃料油价格调整,以及年末对超载治理的加强,可能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对二者价格回调幅度形成一定制约。
未来关注食用油、燃料油的涨价效应。近期数据显示,食用油及其原料价格国际、国内均不断上涨。同时,年末一般也是食用油用油高峰期;更为重要的是,去年同期食用油价格基数本身并不高,因此,年内后续时间要高度关注未来食用油价格上涨对CPI回落的制约。同时,虽然民用燃气、农用柴油、化肥用天然气本身不在明文调价范围内,但短缺本身就可能逼迫需求方不得不以其他方式提高成本。
物价或现“上游涨、下游落”态势
生产资料价格推升PPI。在我们判断CPI已见顶,未来将逐步回落的同时,通常被称为“上游”价格指数的PPI,本月却较上月大幅反弹了0.5个百分点,达到了3.2%,仅次于年内最高水平1月份的3.3%。观察已公布的PPI子项,发现生活资料价格相对上月依然保持相对平稳,涨幅为3.5%,仅较上月小幅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但生产资料价格却达到了3.1%,较上月大幅提高了0.6个百分点。这表明,本月PPI上扬主要是由工业品推动的。这与CPI的情形恰恰相反。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统计的技术性原因,市场流行的“PPI向CPI传导”的说法虽然从理论逻辑上似乎合理,但单纯从中国目前数据看却并不成立。因而,不能简单据此判断,未来CPI会在PPI上扬的推动下继续反弹。
分产品品种看,原油出厂价格一改近几个月来负增长态势,本月显著上涨4.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因季节性因素而上涨5.2%;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也上涨了10.0%以上。
未来PPI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甚至上扬。从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11月4日,山西焦化协会会员企业宣布了年内的第四次提价,每吨焦炭提价幅度达到80元,因此,未来煤炭价格可能继续上行;国家发改委也在11月1日零时调整了成品油出厂价格。因此,未来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可能会继续高位运行(≥3%)甚至进一步上扬。
鉴于我们前文判断的CPI将高位回落,PPI则可能在生产资料带动下反弹,那么,未来两大指数可能再度出现“PPI涨,CPI落”的相反走势。
物价态势提升汇率地位
根据前文分析,未来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主要产品种类是煤炭、原油、有色金属、食用油等产品。资料显示,我国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为了净进口国;原油进口依存度甚至达到了约50%左右;我国同时是有色金属的全球最大进口国之一;食用油料的自给水平也只有约40%左右,目前也尚未健全油料作物战略储备。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将显著影响国内价格水平;只有有效平抑进口价格,才能稳定国内价格。
由此,如果未来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商品成为推动物价走高的重要力量,那么,汇率政策就很可能会在对明年的平抑物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