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焦点
    物价结构性上涨渐成共识 调控力度仍需加大
    缓解涨价预期成当务之急
    刘煜辉:五大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物价结构性上涨
    利弊共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缓解涨价预期成当务之急
    2007年1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何鹏 薛黎

      

      “现在很多人非常关心物价走势,每天都在股市里摸爬滚打,因为在较长的时间里,只有投资股票才能战胜物价上涨。”

      电话另一头,传来无锡市的一位朋友的声音。言语中,记者已经感到,这位朋友及他周边的人可能已经对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的预期。于是开玩笑地告诉他:“你可要当心,你们心里面已经滋生了当前众多经济学家最担心的一种东西——涨价预期。”

      什么是涨价预期?就是公众对物价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在经济学家眼中,它的威力相当惊人。

      在总需求方面,涨价预期的提高会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和投资,由此导致总需求增加,从而提高总价格水平。

      在总供给方面,则存在成本推动效应,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涨价预期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涨工资,固然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大好途径,但若企业价格得不到及时调整,生产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总供给。

      需求上升和供给下降,结果自然是未来物价水平上升。

      国内外已经有太多的证据表明,对物价的预期是否稳定会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当涨价预期保持稳定时,诸如猪肉价格引发的这次食品价格上涨,不过是突发性上涨,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攀升。反之如果这种一次性的价格上涨促成了公众涨价的预期,并且带动其他物价轮番上涨,就会转变为持续的通货膨胀。

      诚然,本轮中国经济周期中的许多问题,包括今年以来物价指数以及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都和流动性过剩有关。而流动性之所以“过剩”,不仅是货币供给问题,也是货币需求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社会公众由于存在涨价预期,不愿继续持有货币造成的货币需求减少也会加大流动性过剩问题。

      过多的流动性在涌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获得高收益的同时,无疑也加重了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于是,更多的流动性流向股市与房市,形成恶性循环。

      也正是充分认识到这点,众多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当前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不过,仍然需要防范当前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真实的通胀,必须要改变这种预期。甚至有人措辞严厉地用“打掉预期”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