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焦点
    物价结构性上涨渐成共识 调控力度仍需加大
    缓解涨价预期成当务之急
    刘煜辉:五大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物价结构性上涨
    利弊共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结构性上涨渐成共识 调控力度仍需加大
    2007年1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徐汇 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CPI同比上涨4.4%,10月份CPI则再次回到6.5%这一10年单月最高峰值。如何看待当前物价形势及下一步走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此,本报记者日前对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请他们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并不表明供求总格局恶化或逆转。只要政府调控措施得力,当前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就不会转变为全面通胀。

      ⊙本报记者 何鹏 薛黎

      

      在炒勺里轻轻地倒进少许色拉油后,王大妈马上转身,又拿出一个盛有普通豆油的塑料桶。“今年色拉油价格涨得太快了,我早就把两种油掺在一起炒菜了,味道也没什么两样。”她笑着说。

      在河北省承德市这个城镇人均年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10346元)还低2000多块钱的北方城市,58岁的王大妈属于对“价格信号”高度敏感的那部分人。“其实我的退休工资2002年以来也翻了一倍还多,但我还是想知道,这物价还会不会这样快的涨下去?”她问记者。

      物价仍属结构性上涨

      说到对当下物价的判断,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CPI数据上。截至上周,10月份宏观经济敏感数据陆续发布完毕,其中CPI在经历9月份的少许回落后,又重返8月份6.5%的前期高点。

      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专家表示,明显的通货膨胀应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以10月份CPI为例,食品价格上涨17.6%,非食品价格上涨1.1%,应该说中国并没有进入到明显的通货膨胀时期,还属于结构性上涨。

      事实上,如果从长期趋势来看,工业价格指数(PPI)以及原材料能源购进指数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扬。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04年9月以来,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总体是缓慢下行的。当年9月,该指数增长7.9%,而今年以来始终在2%和3%之间徘徊。

      而原材料燃料价格购进指数也基本呈相同走势。2004年9月该指数上涨13.67%,而后逐年下降,今年也始终在3%和4%之间起伏。

      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并不严重,因为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曾超过10%。

      “从10月份的数据来看,剔除掉基期因素,PPI环比增速的上升并不明显,原材料价格同比上升4.5%,但是环比增速持平。” 招商证券分析师胡鲁滨说。

      如何应对价格传导压力

      10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压力仍然比较大,主要是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进一步联系到11月份成品油和工业用天然气价格的相继上调,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一些人对未来物价涨势可能扩大至能源、劳动力、资产价格的担心。

      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便对物价形成成本推动型的压力。他还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明显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是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央行此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劳动力报酬快速增长、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也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

      但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涨价压力并一定会转化为现实,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以吸收通胀压力的因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当前制造业正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激烈竞争的中下游企业消化上游成本提高的能力较强。因此,上游价格一定幅度内的上涨并不必然会传导至中下游。

      申万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压缩利润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加强管理等方法都是下游企业对物价上涨压力的吸收因素。

      CPI近期或将回落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吸收涨价因素的能力有多大?通过考察本轮物价上涨或可得出一些结论。

      众所周知,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特别是与国际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有直接关系,按照惯常逻辑,中国的多数企业应该面临着同样的压力,但是10月份不包括食品价格的CPI涨幅仍稳定在1.1%的水平。

      这一数字表明,中国公司在努力自己消化种种涨价压力,致使制成品价格运行温和。世界银行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中说,2002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1.5%。

      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通过提高效率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能力仍未衰减。过去几年中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实际上反而提高了。另外,长远来看,中国必须推行资源价格改革,政府有能力控制改革的节奏和步伐,会尽量减少对物价的影响。

      综合考虑种种因素,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10月份CPI同比增幅已达全年顶点,在翘尾因素逐渐减弱的既定格局下,接下来CPI同比增幅将放缓,12月份CPI有望降至5.5%以下,全年在4.5%左右。”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也表示,目前食品价格基本上已经上升到顶点。“由于存在月度异常波动的可能,CPI同比增长率有可能反弹,但环比增长率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

      招商证券分析师胡鲁滨说,在当前CPI结构中,肉禽占了8%的权重。8月份肉禽价格增长49%,如果剔除季节因素,这已经达到高点,随后的环比都是下降的。

      “10月份剔除掉肉禽类价格以后的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7%,剔除掉猪肉以后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1.1%以上。其他部分的CPI虽然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但是由于猪肉价格8月份后的环比逐月下降,到明年甚至可能都是负的。这会导致统计出来的CPI数据呈现下降的趋势。”

      因此他判断,未来CPI回落的可能性更大。“当然短期起伏也不能排除,但未来总体上物价上涨应该是温和的、可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