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23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涉嫌“零地价”拿地 “碧桂园模式”走不远?
    宝山西城区:
    价格洼地优势渐显
    94%受访者:
    闲置非居房改造出租难解“群租”顽疾
    王石:万科没有兴趣建摩天大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涉嫌“零地价”拿地 “碧桂园模式”走不远?
    2007年11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上证第一演播室

      中国证券网

      在港上市后风头正劲的碧桂园,正遭遇风光过后的重大考验。

      重庆低价囤地的质疑声未落,近日媒体对其在张家界涉嫌“零地价拿地”的报道以及相关的评论,都让这个“大地主”如坐针毡。虽然目前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已经发布不存在“零地价”出让土地的声明,碧桂园董事局有关人士也表示将尽快发出澄清公告,但不论“零地价”交易是否成立,毋庸置疑的是,碧桂园低价圈地的开发模式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在本周召开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督察整改阶段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国土部还没有采取措施,因为碧桂园是房地产企业,土地开发有相应的主管部门,国土部只能从土地供应方面来采取些措施。但违法企业必将付出代价,2005年以来,全国共查出违规违法的土地宗数约3.2万宗,违规违法占用土地350万亩左右,而立案查处力度还在加大。本周,我们就与业内人士一起走近“碧桂园模式”。

      活动策划:柯鹏 李和裕

      主 持 人:李和裕

      整        理:李和裕

      嘉宾:

      陈晟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副院长

      杨红旭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高级评论员

      摄影:徐汇

      低价拿地成拿手戏

      主持人:所谓的“碧桂园模式”有什么特点?

      杨红旭:我在碧桂园今年香港上市之时就写过分析文章,现在所称的“碧桂园模式”,特指上市以前碧桂园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同时这也是前些年很多民营房地产企业比较“拿手”的一种经营模式。这一模式存在于全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化启动较早的广东,富力、合生珠江、雅居乐、恒大等华南大开发商都属此道,只不过没有碧桂园那么具有代表性罢了。

      我曾把“碧桂园模式”简要地归结为四个特征。一是民营性质,老板多为“草莽英雄”,形成家族企业,如碧桂园的掌门人杨国强搞建筑出身,上市时又把所有股权转让给其二女儿杨惠妍;二是偏安一隅,与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经营多年,最终成为地区性房地产巨头,如碧桂园1992年发家于顺德,项目集中于广东;三是“一条龙”式开发,包揽房地产业链的很多环节,如碧桂园从拿地、规划、设计、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由自己搞定;四是低价拿地,圈地甚多,喜欢大盘开发,如碧桂园许多项目占地动辄几千亩,购地成本仅占售楼价的10%左右。

      

      现象背后暴露问题

      主持人:“碧桂园模式”的形成有什么原因吗?其中是否也反映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陈晟:“碧桂园模式”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地方政府来看,一二线城市表现较好,而部分三四线城市为了GDP,在卖地等方面便遏制不住投资冲动,加上一些城市的大片土地出让已经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实看,土地储备的欲望也空前高涨,香港市场有句话叫“股地拉扯”,房地产企业为了发展需要融资,而上市后又有“花钱”的要求,所以又形成“圈地潮”,但这种“拉扯”中形成的泡沫与风险尤其需要注意。

      杨红旭:应该说,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产业环境,造就了“碧桂园模式”。而在“碧桂园模式”横行的背后,也有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房地产宏观调控也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唯利是图、爱钻空子;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地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有意地配合、庇护、鼓励。

      

      圈地模式有望打破

      主持人:您认为“碧桂园模式”会发生变化吗?中国楼市需不需要或者说需要怎样的“地主”?

      陈晟:从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土地政策中可以发现,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如明文规定,考虑到大宗土地出让不利于市场竞争及市场调控,要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以增加土地供应的宗数,吸引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参与竞争,防止形成“垄断”。同时,对于土地开发周期、闲置土地处理等问题,政府的动作幅度也开始加大。可见,开发商大面积圈地的行为有望得到遏制。至于“地主”的问题,我觉得是可以允许合理地、符合发展规律地拿地的“地主”存在的,只要他们是出于长期发展而非囤积居奇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的确要防止一些企业凭借资本实力去圈占土地,也要重视在政府手外有过量的土地落于企业袋中——这很可能会影响日后政府对于市场的调节。

      杨红旭:仅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角度考量,我国房地产业的集中度目前仍偏低,还需要鼓励优质开发企业的进一步壮大,需要引导行业资源向先进企业聚积。正如碧桂园在上市融资成功之后又大肆买地,房地产企业中的资本巨头冒出许多“地主”也是趋势之一。我觉得企业营利天经地义,没必要只盯着土地储备总量,要看所储备的土地是否取之有道且用得规范。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再纵容那些非正规手段。我们也应该看到,自2003年以来持续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行业的许多“基因”突变,旧的体制和机制在风雨激荡中趋于式微,“碧桂园模式”也有望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