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中国艺术圈的面貌有些失衡,可戏称为“市场向左,学术向右”的局面。一边是资本支撑下的市场单轨狂奔,在开拓业务疆域的利益驱动下,以画廊、拍卖行和博览会为基本形态的艺术商业力量,不断地将触角伸到当代艺术的各种角落中去发掘价值——民国初老画家、年轻艺术家、新媒材的尝试等等现象一一被发现并迅速推向了社会,进入了公共空间和学术空间中。另一边,我们一向倚重的学术和批评力量却大都有些沉寂,或者只能跟在市场后面承担了考古研究员的身份。市场在前面发掘,学术在后面整理并阐释其价值,而这样的现象往往也正是引来颇多诟病和怀疑的原因。
如今的现象看起来有些改观的迹象,学术终于开始重新找回自信,放弃市场跟班的身份而进入真正的艺术史和文化学的思考与研究中,回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去认真地审视和研究这段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力证。而这种改观,对于艺术界从学术到市场的意义自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事物的存在不能是无本之木,重述星星、无名和85的历史,从源头来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纹脉,无疑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坐标,并且从中透露出的有机发展逻辑,也正是对当代艺术发展及其意义存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最佳诠释和认证。而且85新潮作为整个当时文化思潮的一部分,还是视觉艺术介入社会文化情境,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其前卫文化的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文献性的梳理有利于将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层面和前卫批判的特征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当下消费大潮下艺术创作学术品质的弱化和疏离感也是颇有助益。
而以如今势头强劲的当代艺术市场来说,收藏圈层一度拥挤在后八九的大厦内你争我夺,挥金如土。如今,声势浩大的85新潮回顾除了可以给大家上一课之外,无疑也提示着一种收藏方向。艺术价值是艺术史的价值、文化和社会学的价值加上艺术创作本身的学术突破、高超技艺等的综合体,如今出现了一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珍品,不可不谓是一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