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国内
  • 9:金融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王巍:亲历中国并购市场风雨云霓
    瑞典学派理论贡献:
    开创北欧社会福利模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影响不大
    ■多声道
    美元贬值正在显著抑制全球消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瑞典学派理论贡献:开创北欧社会福利模式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怡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又称之为“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因其开创了以国家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北欧社会福利模式而闻名,尤其是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与橱窗”。与其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贡献相比,它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同样毫不逊色。

      瑞典学派的思想可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新历史学派和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但成形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不仅让资本主义世界在痛苦中反省,而且经济学理论也借此契机而涅槃,其中瑞典学派便是新生儿之一。它既不同于新古典学派,也有别于凯恩斯学派。而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混合经济理论是瑞典学派的三大理论基石。  

      宏观动态经济理论来源于该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的积累过程原理。积累过程原理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并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该理论虽然强调了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运动的影响,却无法科学地解释经济危机的根源。

      针对威克塞尔理论的缺陷,另两位代表人物E.R.林达尔(Lindahl, Erik Robert)和K.G.缪尔达尔(Myrdal,K.G)不断加以修正,从而为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瑞典学派的真正建立做出了贡献。其中,林达尔在把失业均衡当作“特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了总量分析法;缪尔达尔则提出了时点和时期分析方法,将时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从而将静态均衡理论发展为动态均衡理论,后来,他又提出了序列分析法,得以使经济分析更接近于现实。 

      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开端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学派的另一支柱。1977年诺奖得主俄林在综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以及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在老师赫克歇尔的鼓励下,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著名的H-O模型。  

      H-O模型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而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谈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不能不提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昂惕夫之谜当然已不再是一个“谜”,但其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揭示功劳却为人们所铭记。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尽管仅从人均收入角度来说明一国需求结构而有失偏颇,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弥补H-O模型只从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的不足。

      瑞典学派的大部分学者都十分注重对混合经济理论的研究,尤以R.A林德伯克(Lindbec, R.A)的研究为主。

      林德伯克的混合经济理论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左派思潮而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保持权力分散化和集中化两者平衡的决策结构;保持市场调节与中央计划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以私有制为主体,实行部分国有化;强调经济刺激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各个不同决策单位应保持竞争与垄断同时并存的关系。他反对把经济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方法,而主张将经济制度定义为为完成生产、投入和消费决定而实行的一整套的机制和组织机构。据此,他又进一步将所谓的经济制度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模式、以原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经济模式。

      总起来看,发展到今天的瑞典学派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瑞典学派把货币的变动与经济的变动二者结合起来,首创货币经济论;二是倡导动态经济学,以修补静态经济理论的缺陷;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方面,编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术语和经济范畴,以完成动态经济分析,倡导把一些经济变量如资本价值、所得、投资、储蓄、成本等区分为事前、事后两种数值;三是将预期纳入到经济分析之中,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决定性”作用;四是偏重于纯理论的研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五是注重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瑞典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很深的国家。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从国情出发,对国际经济理论和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且本来就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有很大借鉴意义。